看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新聞,我重新思考了人際關係

2020-10-16     媛創課堂劉媛媛

原標題:看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新聞,我重新思考了人際關係

我其實算挺內向

今天看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大連理工的一個研究生,自殺了。

他的自殺遺書,挺雲淡風輕的。

說自己幾次做實驗不順利,說自己每次努力都沒有結果,

說到自己身上承受壓力時,甚至還調侃了,「我真是個夠無聊的人」

有人在下面評論,說這人自殺,太脆弱,不負責。

但死者為大,更多的是理解和共鳴。

我們仿佛都有過那種人生的時刻,做什麼掙扎都沒有用,無論如何都看不到未來,

也沒有被認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活著只剩痛苦時,難免有一些人,會動結束生命的念頭

自殺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這樣的時刻,卻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

我看到這封遺書時,尤其注意到,他最後寫了一句話。

他說,我其實算是個挺內向的人,第一次跟人傾吐了這麼多。

像是有一種臨死前的解脫,終於可以把自己承受的一些東西,說出來了。

平時說,可能有人會覺得他矯情,

所以他把這些,寫成了最後的話

我常常說,內向是一種性格,不是缺點。

但在這種時刻,我想說的是,不管內向外向,我們都需要非常強的社交關係,來堅固自己活下去的決心。

看完這個新聞後,我立刻想到要關心我一個朋友。

他獨居,自由職業,沒有戀人,也不經常出來跟朋友玩。

所有的生活,都在一間房子裡進行著。

我有點擔心這樣下去,他會不會抑鬱。

當然,這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擔心

是有理論依據的。

人有兩種本能

人有兩種本能。

第一種本能,我們看到陌生人,沒有那麼舒服自在。

人類進化過程中,看到陌生人的第一個反應,是防備,要保證自己活下去。

所以見陌生人很累,我們要捕捉他的眼神、表情和動作,

來判斷這個人對我,到底是好意,還是歹意。

出去社交,對於80%甚至90%的人來說,都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只有極個別純外向、社交技術嫻熟的人,才能夠享受社交場合。

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多數人不社交,不是因為自己內向,

只是因為沒有掌握,嫻熟的社交技術。

第二種本能,是社交本身。

基因決定了,我們必須要跟別人在一起,必須要得到社交關係的支持,

才能夠安全、幸福和快樂。

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社交,

但是,沒有人不需要社交。

我想起來羅永浩跟他老婆。

羅永浩對外的脾氣真的一般。

有一次直播,下屬的折扣沒寫清楚,他當著直播間觀眾的面,發火。

旁邊的助理小妹妹,很尷尬,但依舊要得體微笑。

可是在老婆面前,完全變一個樣子。

他幾乎不對老婆發火。

他老婆跟他在一塊兩年左右,才意識到他是一個壞脾氣的人。

他說,自己在老婆面前,也沒有控制脾氣,

單純是,「我見到她心情就好」。

他也從來不在老婆面前隱藏真實的自己。

他跟同事發火的樣子,他老婆也看到過。

他老婆恨鐵不成鋼,還說,「哎呀,真的雖然你罵的不是我,但是你每次這樣的時候,就真的覺得你是一個病人。」

他從老婆那兒可以獲得治癒。

他講自己回家,只要跟老婆聊幾句,一塊睡著,就完全沒有問題。

只要聞著她身上的味,比如頭髮上的味,就幾乎感覺到自己在吸入一個治療性的藥劑。

他用吸貓的吸,來形容這個狀態。

吸完之後,就會心安。

他說婚姻這麼好,就是狗屎運,他什麼也沒做。

兩個人遇見了,就那麼的合適。

這種關係,真的,太有力量了。

每個人在消極時刻,都是需要親密關係來做支撐的。

當全世界都否定你,跟你最親密的那個人仍然相信並支持你,安慰你,

最後,治癒你。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號稱不結婚。

其實,不結婚的人生,可能面對的最殘酷問題不是養老,不是什麼經濟問題,

而是心靈上的孤獨,和低谷期的無所歸依。

一個父親對女兒說,「你可以不結婚,只要你年邁時看到萬家燈火飯菜飄香,飯後一家人其樂融融散步的時候,你能忍住不哭就好。

良好的關係讓人幸福

親密關係,是人幸福的一部分。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75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幸福與財富、名聲或者拚命工作,完全無關。

良好的關係讓人更幸福、更健康。

再詳細一點:

(1)社會連結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

(2)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處於婚姻關係,而是你的親密關係的質量

(3)良好的關係不僅保護我們的身體,也保護我們的大腦。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依賴另一個人,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會更長。

(4)擁有最好人生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那種人啊。

沒有很富有,也不是什麼社會高層,但他們家庭幸福,笑容常在

支撐他們的社會關係,都不一定是家庭,可能就是朋友,就是知己。

你想要獲得幸福,不要繞遠。

不是獲得財富才可以,不是買了車、買了房才可以,

好好經營你的關係。

人在世上活什麼

還想跟大家分享幾個小建議。

覺得自己社交恐懼的人,學會三點吧。

第一,學會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出去社交,不是為了成為人群中最耀眼的明星。

我們只是,懷著一顆好奇心,去看下別人的生活。

把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大一點,更大一點,更大一點。

僅此一個目的而已。

所以你不用總想著,我是不是說錯話啦,我有沒有在朋友面前表現得完美,在某個場合中我是否有魅力。

這些通通都沒有邁出去重要。

只有邁出去才會遇到人,只有遇到人,才有可能交往到適合的人。

第二,學會誇讚他人。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麼社交,學這一招就行。

學會得體地、具體地並且實際地,去誇讚別人。

最近看到一個很溫柔的故事。

一個男孩拜託一個脾氣古怪的、孤身一人的老太太,替自己理髮。

因為他覺得那個老太太的髮型很好看。

老太太彆扭地同意了。

理完髮後。

男孩抱了抱老太太,小聲說,「您不應該一個人,像您這樣頭髮如此好看的人,不應該一個人。」

你看,誇讚是不是讓人覺得很暖心。

就算這個故事裡的男孩,夸的不是你,你也會有種幸福感。

這就是誇讚的力量。

誇讚可以讓人的身體分泌出特別的激素,感覺到溫暖和被愛

第三,既能夠成為他人的依靠,也能夠尋求幫助。

你們知道嗎,我們搬公司,有好多好多書,很重。

我爸我媽兩個人,拉著個小推車,拿著我們老家特色的床單打包。

幫我把全部的書,搬到了新直播間。

其實找個搬家師傅,也不過幾百一千的,

但他們能幫忙,就覺得好開心。

女兒再大再獨立,他們都想要照顧到。

他們對我有用,他們就覺得,很幸福。

以前我是不怎麼喜歡麻煩父母的,覺得自己能做到,不要給他們添麻煩。

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覺得自己的憂愁,他們也不能夠解決。

我就給他們撐著傘,讓他們依靠就好。

後來我發現,最好的關係,就是互相麻煩。

你麻煩我,不讓我麻煩你,是壞的關係。

我總是讓你麻煩我,可是我從來不向你求助,也是壞的關係。

所以,要學會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需要幫助的一面,進而獲得幫助。

在這樣的互相幫助中,增強親密關係。

最後想跟大家說,年輕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酷。

我可以獨立,我享受孤獨。

到了快30歲,我才領悟到,人在世界上活什麼。

喜寶說的很清楚: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

你看愛,其實是排在前前面的。

可以給予愛,同時擁有很多愛。

很多人愛你,你也愛著很多人。

這就是幸福的最高形態。

晚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P8MHUBd8y1i3sJz0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