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院排隊太擠太累? 走200米到「壩上生活館」 先耍會

2019-07-11     最武侯

你見過凌晨兩點的華西醫院附二院嗎?

你見過周末一大早華西挂號看病的盛況嗎?

沒錯,跟著人從眾的大流走,前面就到了。

很多人在醫院排隊,特別是抱著娃娃等號焦頭爛額時,卻並不知道,往林蔭街走200米(高德地圖導航搜索:林蔭街19號附2號),裡面藏著一個有聲有色的「南虹壩上生活館」,可以坐一會,可以喝茶休息,還可以打發排隊的無聊。

在「南虹壩上生活館」供居民、病友們打卡的地方有很多:

一件件由居民們眾籌的珍貴老物件;一張張由國際友人提供的華西壩老照片;一碗碗由社區首批打造的文創產品——華西蓋碗茶;還有一個極具老成都特色的老茶館,居民們在老茶館共議社區事宜,楚河漢界,你來我往,暢談建議想法,共碰有益想法……

地處於華西醫院的鬧市圈,怎麼樣打造一個居民可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的社區公共空間?

以往的社區,只是一個需要蓋章才想得起的地方,但今年,南虹村社區秉承「融匯華西,友善公益」服務理念,立志做一個有特色、有情懷、有溫度的「南虹壩上生活館」,塑造公園城區別樣精彩的城市形態。

在前期規劃中,社區深入挖掘「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華西壩文化創新引領力,深度融入成都「八街九坊十景」建設,高品質建設武侯「四大片區」。

與此同時,社區還積極整合轄區資源,實施黨建引領+精準服務,促進多元主體有序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引入光華、小鮮媽、紅石榴等專業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邀請轄區專家學者、文化名人、企業白領、專業社工、居民領袖建立「社區規劃師」隊伍。

在各個院落,社區制定問題、需求、資源、項目「四張清單」,搭建黨務、政務、服務的「信息橋樑」,變「群眾跑路」為「在家辦事」,助力黨建服務加速。

設立32個「微項目」,服務居民零距離。建設「華西老茶館」,以「一茶一元」等方式注入社區「點滴鑫」愛心基金;發起 「南虹百寶箱」、「家門智慧健康體驗站」、「南虹工匠坊」等項目。建設「七彩虹」校外家園,開辦共識、共育、共成長的「婦兒之家」,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

文化基因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理念,人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做文化、樹品牌、聚人氣,更聚人心。

創新社會治理是順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實現路徑。

目前,在華西壩新生活場景中,正開展社區營造,不斷培養新的「社區細胞」,成立「社區規劃師」聯席會,動員多方參與社區營造;建立「社區基金」,拓寬社區籌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社區基金,將「愛心冰箱」「虹公益」等項目納入「武侯區社區基金」監管,推動基金長態、有效、規範運營。

武侯融媒記者 胡曉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yNK2wBmyVoG_1ZCY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