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永遠避不開的一個衝突就是, 某個小玩具被「盯上了」。
要麼就是娃盯上了人家的玩具,要麼娃的玩具被別人盯上了。
結果就是,前一秒還是好朋友,後一秒就「不共戴天」。
不管哪種,父母都不得不被迫成為負責平息「對戰」的外交官。
但,這個「外交官」當的著實困擾重重啊:
如果是搶的一方,可能會有點面子上掛不住——你怎麼這麼霸道,又搶別人家的東西!
如果是被搶的一方,可能會怒其不爭,還心疼——我的娃怎麼這麼慫!
搶與被搶看起來事小,但要處理的不合適,事兒就大了。
如果太過強勢,說不定會激化矛盾,還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只懂得用暴力、武力來解決。
如果一味地退讓,很可能會讓孩子失掉安全感,日後缺乏自信,遇事懦弱,不知道如何解決。
但說方法論之前,C媽想先問一句:
你可知道,搶和被搶時,娃的小腦袋裡都在想些啥?
01
孩子搶玩具≠霸道自私
孩子在兩歲左右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往往占有欲很強。
他們開始嘗試藉由外界的物品來更好地確認自我, 常常會說「我的」、「這是我的東西」。
美國有一首有趣的兒歌,叫做《幼兒所有權法則》——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聽起來很囂張啊有木有?
但,這完完全全就是孩子物權意識的真實寫照。
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區分物品的歸屬權,簡單地以為, 我所看到的,我所拿到的,全部都是我的。
再有就是,孩子道德意識發展不完善。
心理學家艾森伯格理論指出:學齡前兒童大多數處於道德推理髮展的快樂主義階段。
大白話, 就是這一階段的孩子,只有自己開心是大事,其他全都無所謂!
很多媽媽即使使出了渾身解數,大道理也講了一遍又一遍,嘴皮子都磨破了,但對孩子來說,他根本沒有這些道德概念。
所以說,並不是孩子霸道,也不是孩子自私, 是他所處的心智發展階段讓他產生了這種不合適的行為。
02
玩具被搶了不敢搶回來≠孩子慫、窩囊
孩子的東西被搶了,不搶回來,有可能是本身孩子性格就是如此,比較溫和,不愛有什麼衝突,沒想過要搶回來。
也有可能是心理還 沒發育到敢搶回來的的程度。
小一點的孩子物權意識沒有形成之前,還沒有「我的」這個概念,不要回來其實是不知道那是自己的。
所以孩子不敢要回來並不說明孩子就是慫、沒用、膽小怕事。
了解了搶和被搶的行為原因,是不是有種豁然開朗的趕腳呢?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01
明確孩子的物品所有權
首先,我們需要幫助孩子 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區分哪些是他的東西,是他可以做主的;哪些是別人的東西,是不能做主的。
- 自己的東西: 我有絕對的掌控權,我的東西別人不可以隨便拿走,當然也可以選擇與小夥伴們一起玩。
- 別人的東西: 同樣,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未經許可是不能動的。
- 大家的東西: 公共場所的東西是大家的,我不能獨自霸占。
如果孩子還不好理解,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袋子,都裝著自己喜歡的東西。
別人的東西不能放進自己口袋裡,別人從你口袋裡拿東西需要經過你的允許,你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絕。
只有當孩子清晰「我的」和「你的」之間的界限時,他才會尊重別人和維護自己。
02
搶與被搶,分別如何處理?
被搶:讓孩子明白,如果不想讓,那就要回來!
如果孩子是被搶的那一個,當孩子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 我們先要第一時間接納孩子的感受。
首先,自己心裡一定要有把尺子, 不要告訴孩子沒關係,拿走就拿走吧,反正家裡還有,更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
其次,如果東西所屬權明確,不管來搶東西的人是誰,是家裡其他兄弟姐妹,還是好朋友、同學,都需要要明確告訴孩子, 東西是你的,你不想給,可以要回來。
CC小時候也遇到過被搶玩具的時候,我總是蹲下來,先安慰CC:
「媽媽知道你被搶了玩具很是傷心,他搶你玩具是不對的,但是你可以試著拿回來。」
並告訴(示範)孩子專業用語:「這個東西是我的(或我先拿到的),我還想玩,請你還給我。」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東西是可以要回來的,媽媽永遠是支持他的。
如果孩子失敗或者不敢要,那就要咱們老母親親自出馬了。
CC小時候,面對一些看上去比較「厲害」的孩子,最初就不敢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個時候我會出馬,蹲下來平視對方小朋友,禮貌而不失原則地說:
「這是妹妹的,你要經過她的允許才可以拿,不可以直接搶哦。現在妹妹很喜歡,不想給別人,所以要拿回來。」
說完,一定切記要孩子自己從對方孩子手裡拿回來。
這樣做,一是,告訴孩子這是他的事情,爸媽可以幫忙,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解決。二是,咱不能以大欺小不是?
要回來之後,一定別忘了,對方孩子也給予安撫。
我通常會安慰:「妹妹不玩之後,就借你玩好不好?或者你願意跟妹妹一起玩嗎?」
這樣做,對方孩子一般也不會過於傷心,畢竟對方,也只是孩子,他的不當行為,也只是受限於自己的認知,不要上綱上線判定人家就是壞孩子。
孩子最終會通過觀察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學習到如何不委屈自己、也不難為別人。
搶: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要這個玩具,用語言,而不是用手。
如果孩子是搶玩具的那一個,也不要不由分說的強行或者斥責孩子還回去。(當然雙方相熟、程度允許的情況下)
前面也提到了,孩子搶玩具是因為認為拿到手的就是自己的,所以你強行讓他還回去,他肯定是抗拒的。
當孩子搶玩具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安撫對方孩子,因為被搶的總是最傷心的,我一般會非常正式地說:「 CC做得不對,不該搶你的玩具,放心,阿姨一定幫你要回來!」
一般被搶的孩子情緒被接納、且被保證歸還之後,情緒就能緩和許多。
而轉頭面對CC我會較平靜的告訴她:
「這個洋娃娃是小夥伴的,你很想玩這個嗎?但是搶是不對的哦~」
——明確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
「你是需要還給小朋友,並且道歉的。」
——「 還」和「 道歉」,就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或者你用你的玩具跟他交換怎麼樣?或者你問問小朋友你可不可以跟她一起玩?」
——引導孩子,除了比用手搶還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你們是不是可以一起玩過家家啊,洋娃娃當小寶貝?病人?顧客?」
——設計場景,引起孩子一起玩的慾望。
當然一般這個時候,倆小孩就會被這個誘惑吸引了。
但也有軸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能再縱容孩子了,如果在你溫和的堅持下,這些孩子都聽不進去。
那麼該立規矩的時候也不能心軟「如果堅持搶而不還,那麼不僅不能一起玩了,而且不能繼續在樓下玩了,我們回家。」
歸還之後,也一定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轉移注意力,使其不再執著於那個玩具。
03
在安全範圍內,嘗試讓孩子自己協商解決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情緒控制和道德意識越來越強,媽媽就可以逐漸減少干預了。
當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時,可以先觀察孩子的反應,看他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助。
3歲之後,倘若衝突不太激烈的話,不妨放寬心,讓孩子 自己解決,孩子也許會自己想辦法化解矛盾呢?
《媽媽是超人3》有一期節目,賈靜雯的閨蜜帶著孩子來她家做客。
小主人咘咘熱情地向小夥伴發出了邀請,結果被「殘忍」的拒絕了。
沒面子的咘咘看著小夥伴怡然自得地玩著自己的玩具,還拒絕自己的邀請,可能有一點點生氣。
於是上前去搶奪自己的玩具,兩個小夥伴玩具爭奪大戰就此展開。
急得咘咘趕忙向身後的媽媽求救:「 幫幫我!」
抱著波妞的賈靜雯不慌不忙地對咘咘說:「你們兩個要好好溝通,你們自己處理吧!」
過了一會兒,兩個小朋友發泄完了怒氣,不再爭奪玩具,開始嘗試著示好。
隨後,倆人依然玩得很是歡樂,「硝煙」已經煙消雲散。
不得不說,賈靜雯的這一做法很贊!
如果大人事事都替孩子出頭,結果可能因為被保護得太好而形成依賴。
孩子們本就是在一次次試探和挫折中,學著怎樣和別人交往、學會如何在社交中建立界限感的,這個手一定要學會放。
最後,C媽還有一個實戰經驗,為了避免爭搶的局面再次發生,我們 可以給孩子多帶幾個玩具,這樣既能減少玩具的爭奪,還能擴寬孩子交友!
關於搶與被搶,你還有什麼好方法呢?一起說來聽聽……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6sonMBeElxlkkaEn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