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超級英雄,蝙蝠俠絕對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這位超級英雄白天是世人眼中的富家公子布魯斯·韋恩,晚上則是行俠仗義守護哥譚的黑暗騎士,他沒有超能力,靠的全是自己的頭腦和格鬥技巧,更為特別的是,他所堅守的不殺原則,不過也正是這些設定,使得蝙蝠俠在美漫中有了無與倫比的人氣和地位。
而今天我要聊聊的就是這位超級英雄在影視中的那些故事。
荒誕的成人童話-《蝙蝠俠》、《蝙蝠俠歸來》
對於大多數80、90後來說,自己看過的第一部蝙蝠俠電影應該就是由蒂姆·伯頓執導的蝙蝠俠了。
其中電影里科技感十足的蝙蝠戰車,帥氣的蝙蝠戰衣、反派小丑標誌性的笑臉和企鵝人滑稽的走路姿勢都給那時候的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現在來看,以上的這些都不能算是這兩部電影最大的特點,而最大的特點必屬蒂姆·伯頓在這裡為觀眾們所創造的一個最為荒誕詭異的哥譚市。
電影中的哥譚市有著兩大特色風格,一個是帶有一定卡通風格的建築和場景,另一個則是充滿了黑暗陰森風格的電影畫面,而當這兩個風格融合在一起時,電影里的哥譚市就變成了一個帶著童話色彩的罪惡之都。
蒂姆·伯頓之所以塑造出如此一個荒誕詭異的哥譚市並不是單純的展現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更深層次的一個原因是他想通過這種風格來傳遞一些心理暗示給觀眾。比如城市陰森的夜晚和建築風格反映了哥譚市市民的內心世界-對罪犯的恐懼,而電影中大部分都是夜晚的場景還暗示著目前的哥譚市正處於一個有著大量的罪犯並被其所籠罩的狀態。
同時這種形態下的哥譚市更容易讓蝙蝠俠發揮抓捕罪犯的行動,也凸顯蝙蝠俠在電影中的一個重要特性,即他的神秘性。而蝙蝠俠的神秘性在電影中又有著三種不同的認知:罪犯們對於蝙蝠俠的傳聞嗤之以鼻,卻也充滿了恐懼、警察對於神秘的蝙蝠俠雖有好奇,但更多的是信賴、哥譚市普通民眾對蝙蝠充滿了好奇,並對他不夠信任。
這一段是兩個劫匪討論蝙蝠俠,說明了蝙蝠俠非常神秘和對罪犯帶來的恐懼,同時也引出了蝙蝠俠的登場
當這三種不同的認知組合在一起時,就又暗示出蝙蝠俠的另一個特性-不確定性,這是因為從未表露過真實身份的蝙蝠俠是無法給予哥譚市市民一個固定形象的,即便他是在做著懲惡揚善的英雄行為,但人們對他最大的興趣是面具背後的蝙蝠俠,而這種認知下就夾雜著人們對蝙蝠俠的好奇、恐懼、不信任甚至反感……。不過這種不確定性也映射出了蒂姆·伯頓對蝙蝠俠的個人認知,他認為蝙蝠俠是一個有著人格分裂的角色,這才有了蝙蝠俠的雙重身份,即處在光明面的大少爺布魯斯·韋恩和處在黑暗面的蝙蝠俠,這兩個身份始終無法協調,而也正是這個無法協調性才是蒂姆··伯頓喜歡蝙蝠俠的真正原因。
這種不協調感還在蝙蝠俠的飾演者麥可·基頓身上得到體現,雖說這位影帝的演技無需懷疑,但他只有171cm的身高與蝙蝠俠漫畫設定的188cm身高是在相差甚遠。而蝙蝠俠演員的選定也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世界各地的蝙蝠俠粉絲紛紛寫信抗議華納兄弟影視公司要求更換演員,其引發的負面效應甚至造成當時華納兄弟股價暴跌,然而蝙蝠俠粉絲們的抗議沒有抵住蒂姆·伯頓的一意孤行。
當然,蒂姆·伯頓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那就是他認為蝙蝠俠不應該是一個類似施瓦辛格的肌肉男,而應該是奔放洒脫的,於是和蒂姆·伯頓有過合作的麥可·基頓便成了他眼中的最佳人選。
所以在電影里蝙蝠俠和敵人的打鬥戲中,我們看到的蝙蝠俠都是以飄逸的動作和技巧為主,沒有在體格和力量上的碾壓,不過這兩部電影的打鬥戲確實有個很大的詬病之處,那就是打擊感薄弱,這導致了電影在觀感上有所欠缺。
不得不說,蒂姆·伯頓對於拍攝蝙蝠俠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但也是十分的任性。·
不過這種任性也對電影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幫助,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蒂姆·伯頓對於反派的成功塑造。這使得電影中蝙蝠俠的每位主要對手,比如小丑、企鵝人、貓女都是個性十分的鮮明,並且存在感十足。這就極大的突出了蝙蝠俠與他們的每次對台戲,並讓他們的每次對台戲成為電影中的高潮片段。
而對於每位反派人物的塑造,蒂姆·伯頓採取了一種非常簡單粗暴且極具藝術感的方法,他對每位主要反派都設計一套誇張且個性鮮明的專屬服裝,並且還讓他們每位都有著個性化的動作或標誌,從而讓觀眾不僅可以通過人物的對白和電影劇情來解讀他們,還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和服飾來了解他們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其中對於小丑的塑造蒂姆·伯頓尤為上心,他甚至還特地為小丑配置了兩首專屬音樂。
電影中小丑出現在餐廳時,他伴隨著王子(Prince)的歌曲Partyman,踏著小步跳舞,肆意塗改餐廳里的畫作,但與之相對的是小丑不失禮節的談吐和打扮,對照出小丑內心世界的愉悅和癲狂。
其實就總體而言,蒂姆·伯頓執導的這兩部蝙蝠俠電影是有著非常強烈的個人特色的,就電影的鏡頭、人物和動作來說,它都更像是一部舞台劇,這也就導致了電影整體的表現形式顯得荒誕怪異,但這兩部電影並沒有脫離超級英雄電影的主旋律,這也是當年這兩部電影能夠在票房上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蒂姆·伯頓的成功很明顯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於是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也間接地為後面兩部蝙蝠俠電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黑歷史《永遠的蝙蝠》《蝙蝠俠與羅賓》
其實對於《蝙蝠俠歸來》之後的兩部續作《永遠的蝙蝠俠》和《蝙蝠俠羅賓》我並不想說太多,因為這兩部電影實在太爛了,兩部電影不僅口碑票房雙失利,更是導致華納在其後的幾年裡都不敢碰蝙蝠俠題材的電影。
如果用一句話說明它們失敗的原因就是不是蒂姆·伯頓的命,卻得了蒂姆·伯頓的病。
雖說這兩部電影依舊延續了前作獨特的卡通式電影風格和形象鮮明的人物塑造,但導演喬·舒馬赫並沒有真正抓住蒂姆·伯頓的蝙蝠俠成功的真正原因,而蒂姆·伯頓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他還原了蝙蝠俠漫畫的黑暗風格,並以黑暗的風格突出人物的兩面性,所以我們可以在蒂姆·伯頓的兩部蝙蝠俠電影中看到,即便反派人物造型、肢體動作很鮮明個性化,但電影畫面主要採用了黑白兩色的基調,這樣就讓電影整體偏向嚴肅,這也非常吻合蝙蝠俠這樣一個具有嚴肅性的超級英雄。,
但在《永遠的蝙蝠》和《蝙蝠俠歸來》中,電影場景中充斥了大量的色彩場景,比如在《蝙蝠俠與羅賓》的一段,蝙蝠俠與羅賓在眾人的宴會上等待急凍人的到來,並暴露在充滿紅、藍、紫和黃四種顏色燈光的舞台之上,蝙蝠俠在眾目睽睽之下一下失去了他的嚴肅感,更失去蝙蝠俠最大的特點-神秘感,反而讓蝙蝠俠像是變成了一名舞台上的Cosplay表演者,這與蝙蝠俠應有的特性是嚴重不協調的。
除此之外,這兩部電影還有另一大失敗之處,就是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反派。
蒂姆·伯頓塑造的反派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小丑、企鵝人和貓女都是因為被人背叛、陷害或丟棄而成為的一名有著悲壯色彩的反派人物,並且他們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這樣就賜予他們人格上的立體性和獨立性。反觀喬·舒馬赫塑造的反派人物他們大多都是一開始就有著瘋狂和惡劣的本質(急凍人除外),他們的目的也大多都是打敗蝙蝠俠,從而導致這些反派被同質化,使得他們唯一的區分就是能力和外貌,這樣的反派人物是沒有任何魅力可言的。
蝙蝠俠的巔峰,諾蘭三部曲
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確實是蝙蝠俠影史上的巔峰,也是超級英雄電影的巔峰之作。
大部分影迷都認為這三部電影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蝙蝠俠和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上,但他們的成功也是構建在諾蘭對這三部蝙蝠俠電影的理念上,即電影的真實性。
在這三部蝙蝠俠電影中所有的場景畫面諾蘭都是取景於真實場景,即便是特效部分,諾蘭也是要求他的特效團隊不要純粹的使用數位特效,而是要以真實為基礎打造特效部分,於是特效團隊以照片為影像投射的藍本,使用光化學反應為基礎所打造的特效,這樣便讓電影特效的風格和畫面都是十分的真實,更容易將觀眾帶入其電影中。甚至對於蝙蝠俠不少的高科技道具,諾蘭也做到1:1的還原,比如電影中的蝙蝠戰車就是用三五零型的雪佛蘭引擎,配上兩對大尺寸雙拼後輪、液壓驅動空氣動力翼和獨特的操控機械系統所打造的。
諾蘭在黑暗騎士三部曲中對鏡頭的把控也是做到了登峰造極,他在很多場景中都使用了鏡頭來替換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用身體逼迫蝙蝠俠翻了車,小丑轉身看向蝙蝠俠,這一段場景採用了仰角鏡頭加上無聲的背景,反映了小丑此時的內心享受著勝利的愉悅。
在這部蝙蝠俠電影中,還有一段小丑被關在監獄的經典片段,周圍嘈雜的噪音,小丑面無表情的端坐著並看向前方,這種與周圍環境極度不協調的鏡頭畫面感,對照出一切都在小丑的計劃之內的鏡頭語言。
而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在貝恩炸毀地道出入口封住警察前,一個小男孩在空曠的比賽場地唱歌,這裡的鏡頭放在貝恩的背影上,他在動聽的歌聲中走向賽場,暗示著貝恩的恐怖計劃即將來臨。
除去鏡頭語言,諾蘭還大量運用了畫面的陰影來發揮兩個重要作用,一個是通過陰影來表現蝙蝠俠的神秘性和性格上的兩面性,另一個作用則是傳達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
比如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主要人物哈維·丹特,在他還是一名剛正不阿的地方檢察官時,諾蘭就頻繁地對他的臉部使用了陰影處理,向觀眾暗示了他內心潛藏的黑暗和他性格上的兩種極端,比如在以上的畫面中,哈維·丹特和戈登局長同處一個鏡頭,戈登的臉是全亮的,而哈維·丹特的臉是陰影處理的,就已經對比出兩人秉持的正義信念是不同的。
陰影的運用也被諾蘭拿來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上,在羅賓審問貓女的這一段,貓女臉上的陰影部分暗示了她內心對陷害蝙蝠俠的不安、後悔與自責。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中,諾蘭並沒有像蒂姆·伯頓那樣去給每位反派人物設定一個帶有悲壯色彩的故事,因為他深知反派就是反派,不需要一個悲壯色彩的故事來體現他們的兩面性。同時電影中最能打動觀眾的是人性,為了做到這點,諾蘭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每位反派人物有著各自的獨立性,他的方法是先用蝙蝠俠和他們的對台戲來區分他們,然後加上人物的台詞、讀白和劇情來賦予每位反派人物不同的魅力,從而傳達出電影中的人性。其中小丑之所以成為最有人氣的反派人物,一個原因是希斯·萊傑影帝般的演技,另一個原因就是小丑即是蝙蝠俠的另一個極端,也是蝙蝠俠的同類,這種差異化極強的人性對比,就賦予了小丑十足的魅力。
說了這麼多蝙蝠俠的獨立電影,大家應該發現蝙蝠俠與其他的超級英雄不一樣,他不需要非常優秀的劇本來塑造他的人氣,而是需要一位成功的反派人物,這是因為蝙蝠俠最迷人的地方不是他的格鬥技巧和高科技裝備,而是他的信念和意志,當他的信念和意志與反派人物發生爭鬥時,就會碰撞出人性的火花,這也是決定蝙蝠俠電影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如今下一部蝙蝠俠的獨立電影也將在兩年後上映,它是否會掀開蝙蝠俠電影的新篇章,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