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名街 竹公溪街:竹公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

2020-03-29     噠噠君的視野



竹公溪街,以位在竹公溪邊而得名。竹公溪發源於樂山縣與夾江縣交界處,後因引青衣江水灌溉樂山北郊而形成溪河。竹公溪流經棉竹、通江等地,從河咡嘴注入岷江。改革開放以後,竹公溪像一條玉帶繫於新城的中心,蜿蜒流經城市新區,自然人文景觀優美,已成為市民娛樂休閒之地。

竹公溪老照片


竹公溪有許多美麗的傳說留存民間,特別是有關竹公溪「竹公」的來歷,頗為曲折離奇。有人望文生義地以為是溪岸竹林成蔭,或竹叢深處曾居一祝姓老人家,「祝」與「竹」同音,故名「竹公溪」。其實,這種說法與史實大相庭徑。據《嘉定府志》和《樂山縣誌》記載,竹公溪的得名是因此地有「竹王祠」、「青竹祠」,即「竹王三郎廟」。

「竹王」本是遙遠夜郎國的故事,又怎會與嘉州有關聯呢?

歷史上關於竹王的神話傳說,見諸《華陽國志·蜀志》。傳說有一女子,浣洗於水濱,上游衝來一節大竹,在女子足間縈洄,推之再三不肯離去。忽然聽到竹子裡有嬰兒啼聲,女子將竹筒抱回家去,破開一看,裡面是一個胖胖的男娃娃。後來,女子將娃娃撫養成人,娃娃才武出眾,成為部族的「雄長」。因他系竹所生,故稱竹王,部族亦世代以竹為姓氏。其時,女子又把裝娃娃的空竹節,栽在山野,以後便生長為一片濃密蒼翠的竹林。相傳,竹王祠周圍茂盛的竹林,就是這樣來的。漢武帝時,派唐蒙開拓西南夷,竹王不服被殺。事後部族為竹王鳴不平,要求漢朝廷給竹王后嗣冊封;漢朝同意所請,封其三子為列侯,死,配食父祠。


竹王的傳說,《華陽國志》所記並未指明是在樂山,然而為何樂山歷史上流行竹王的傳說?夜郎國的竹王並非樂山人氏,為什麼古代樂山人又要設祠祭之?

考察樂山歷史上的民族遷徙,成漢時期,李壽引僚入蜀,今樂山為僚人所據,布滿山谷。僚人來自今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夜郎國竹王的故事應是他們本民民族的遠古傳說,僚人居南安後,此傳說便流傳開來。後居樂山的僚人後裔與鄰近夜郎國的犍為南安人,對傳說中的竹王遭遇寄予同情和懷念,故而設祠紀念。樂山舊時的竹王廟、竹王三郎祠,就是根據這歷史傳說而建立的。


竹園


唐代,樂山已形成祭夜郎竹王的風俗。流寓樂山的唐代女詩人薛濤《竹郎廟》詩云:「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沈沈山更綠。何處江村有笛聲,聲聲儘是迎郎曲。」可知唐代在樂山竹公溪上建的竹王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之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進便產生了「竹公溪」這個地名。

竹公溪上的竹郎廟,從唐時唱的「迎郎曲」和宋明以至清代的文獻記載來看,歷代對竹王三郎的禮拜紀念活動不斷,已經形成為嘉州人民的一個風俗了。清初詩人王漁洋,在他所寫的《嘉州竹枝詞》中描繪了這種風俗活動的情景:「竹公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

如今竹公溪上竹王祠早已不存在了,兩岸逶迤不斷的濃蔭翠竹亦漸稀疏凋零,僅竹公溪之名尚存。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沿竹公溪岸建了一條新街,命名為「竹(公)溪街」,這是對鄉土傳說的巧妙利用,值得提倡。

沿竹公溪修建的竹溪春華園、白岩竹溪主題公園,已經成為樂山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以及便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亭子、小橋等設計,在為城市綠化美化的同時,也成為市民打發時光的好地方。


春華園標誌

春華園棧道

公園步道

公園三角梅


除了兩處公園,在竹公溪街一側,還有幾條蜿蜒上山的小路,山上設有農莊、棋牌室、休閒場所,很多老年人來這裡避暑休閒。


農莊


在竹公溪,有一家開了十餘年的包子鋪,豇豆包、叉燒包、芝麻、牛肉包,品種多樣。還有一家中餐館,不僅有葷豆花,還有各種四川炒菜,像虎皮青椒、紅油豆腐、熗炒菜苔、涼拌白肉等,每一樣都特別好吃。


葷豆花

虎皮青椒

涼拌白肉

涼滷菜

滷肉


竹公溪街一側還是樂山市體育中心後門,對外開放的網球場地、桌球等場地讓這裡每天都熱鬧非凡。可以說,現在的竹公溪儼然已經是一處清遠僻靜之地。隨著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觀光休閒。






來源:微嘉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khJ3EBiuFnsJQVQ8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