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對2020年春節檔的電影無疑是一個重創,許多電影紛紛撤檔,而由徐崢導演的電影《囧媽》卻宣布大年初一免費上線播出。觀看完《囧媽》之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它讓人笑讓人哭的劇情,更是影片中所展示的" 親子關係"。
影片主要由徐伊萬(徐崢飾演 )這一人物展開,講述了其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兩種關係,一個是婚姻關係,另一個則是母子關係。徐伊萬在面臨著婚姻的危機和商業糾紛的同時,意外地和母親一起坐上開往俄羅斯的火車。由於和母親在生活觀念和方式上的衝突,在火車上徐伊萬和媽媽不停地產生矛盾,一路上囧事不斷……
導演管虎曾今說過:中國式的母子關係其實是一種奇特關係,它會比父子關係親密,但卻流於表面,《囧媽》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展示。
電影中的徐伊萬儘管已經年近中年,但在"囧媽"盧小花看來卻依舊是一個未長大的孩子。在這趟同行的火車上,她對兒子可謂悉心照料:關注兒子的身體狀況,不僅不間斷投喂果汁,就連兒子什麼時候排水都設定得清清楚楚。在俄羅斯美女娜塔莎到來之後,她更是從蛛絲馬跡里懷疑娜塔莎是小偷,於是她阻止他們兩人的交往。"囧媽"甚至從領居家的試管嬰兒,間接地對兒子發出催生信號。
作為母親,盧小花用自己的方式在不停地關心和愛著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母愛卻非但沒有讓兒子覺得溫暖,反而造成一路上矛盾不斷。問題的關鍵便來源於父母的邊界不清楚,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恰恰也是因為家長的"邊界模糊"。
邊界一詞往往用於國家或地區之前,其存在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同樣的,人與人之間為了避免紛爭也需要有"邊界",除了身體的外部界限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心理上的內部界限。 所有的事情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以及"上天"的事。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做並且負責,別人的事情則應該學會尊重和接納,不干涉他人,而上天的事只需要配合就好。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作為父母子女,也是如此。儘管血濃於水,但終究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因而也需要劃清"邊界"。身為父母更不應該事事要求和干涉孩子,跨過"邊界"往往就會造成矛盾。
徐伊萬可以說是凝集了子女們的共同無奈:母親的干涉,不聽會被冠上不孝之名,反叛更會讓內心備受煎熬。剩下的就只有忍受,向母親的"愛"妥協。作為兒子,他當然也是深愛著母親,否則他不會在可以離開的時候回頭上車。 但是其中卻夾雜著許多的無奈和煎熬。
母親的"越界"讓"愛"變成了只有"忍受"的孝順,強迫的接受最終帶來的只有母子二人的共同難受。
1、父母包辦一切,不允許被拒絕
小到吃飯睡覺,大到結婚工作。父母們把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包攬在自己身上。偶像明星朱雨辰的媽媽便是如此,兒子走哪跟哪,甚至還帶上做飯工具。給兒子在劇組準備的水還有分上午和下午喝的。家長一方面讓孩子學會獨立,另一方面卻自然而然地包辦一切,孩子抱怨一句,父母立刻就覺得孩子不孝順,不懂事,辜負自己的一番好意。
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會開始想擺脫父母的"控制"。就像電視劇《小歡喜》里的喬英子在高考前跳河對事事包辦的媽媽說:"我要逃離你。"
一個想控制另一個想掙脫控制,造成的結果便只有互相傷害,會出現像朱雨辰一樣40歲還沒有結婚,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殺害父母等等。
2、 侵犯孩子隱私,幫孩子做決定。
很多家長喜歡通過偷看孩子的日記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這種以愛和關心為名實際上則侵犯了孩子的隱私,當家長打著檢查有沒有錯別字的名頭而看孩子的日記時,或許孩子的內心獨白是希望媽媽不要再往下翻了。再者,隨著孩子長大,許多家長會自覺認為孩子不想要玩玩具了,而自顧地收拾就往外送,此刻孩子縱使心有不舍也無可奈何。失去的不但是玩具,還是與父母的親近感。
而父母替孩子做決定還會導致孩子形成依賴變成"巨嬰"。當父母開始後悔自己過於寵溺孩子的時候,孩子說不定會反過來責怪父母不繼續替自己鋪好路。等到孩子成家,持續的依賴父母則會影響孩子的婚姻生活。
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卻對此毫不領情,反而和你你吵架作對。可見這樣的"對孩子好"並非是真正的"好"。"越界"只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還影響家庭和睦與幸福。
1、擁有自我"邊界"
在維護與孩子的"邊界"之前,家長首先要先有自己的界限,一旦沒有自我"邊界",家長便容易陷入"圍著孩子轉"的誤區。對此家長們需要做到:
首先要明確並表現自己的底線
當孩子對父母提出過多的要求時,家長就需要亮出自己的底線,好比每個月只能買一次玩具等等。如果孩子會想拿走家長的東西,家長們可以像戚薇一樣有底線地對他們說:這是媽媽的,你如果喜歡媽媽會再買給你。而當面臨孩子哭鬧家長也不要輕易妥協,否則很難教育好孩子。所以從一開始,家長就要明確並表現出自己的態度和原則。
其次,減少對孩子的依賴
有時候往往不是孩子依賴家長,而是家長依賴孩子。擔心孩子受傷,害怕孩子孤單等等。其實孩子的適應力和獨立性往往要比家長們想像中強,父母們大可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圍繞著孩子產生出的不舒服大多數只是自己給自己增加的累贅罷了。
2、明確並尊重孩子的"邊界"
除了擁有自我"邊界"之外,家長們也應該明確並尊重孩子的"邊界"。不僅僅是作為父母"我應該做什麼",作為孩子"他們應該做什麼呢。"當明確之後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對此父母也應該明確自己是孩子成長的"指導者"並非控制者。那些以"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的事情背後的含義其實更多是"你一定要聽我的"。因此,那些不違背道德原則的事情其實可以多給予孩子機會去選擇和挑戰。
再者,家長不要試圖"越界"。當孩子決定和同學聚會,家長同意之後卻要求必須在家裡聚,這便是一種明顯的"越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味強求孩子只會增加他們的叛逆和敏感。有時候適當放手才是正確的做法。
其次,尊重孩子的選擇,更要尊重他們的隱私。不管年齡多小的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私權。作為家長,比起偷偷觀察孩子,認同和支持孩子的行為更能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便會越樂意和父母分享內心的"小秘密"。
最後,分享徐伊萬在電影里的最後的一段話:"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但出發點都是對對方的愛,不過這份愛卻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這幾天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一昧的控制和索取,而應該是接納與尊重……."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