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會背誦《憫農》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一檔育兒觀察類節目名字就叫《誰知盤中餐》,每期節目,他們都會邀請二胎家庭將孩子放在鄉村獨自生活,以此來增強其動手能力,並進行教育反思。
最新一期節目中,兩組家庭中的四個孩子構成鮮明反差,其中一對是雙胞胎兄弟8歲的王澤讓和王澤瑞,另一對是混血兒12歲的於書懿和8歲的於烋懿。
王澤讓和王澤瑞的母親非常寵溺這倆兒子,在參加節目時對於農村的衛生狀態說了這樣幾句話:「沒燈,這麼黑,咋洗澡」、「兒子從來不會洗衣服,他只會去拿新的衣服穿「、」他們從來不會賣菜,他們覺得菜市場是臭的」,因為環境的不如意,這位母親甚至提出退出節目的要求。
01、父母需要與孩子同步成長,否則培養出來的將是「依賴巨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遇到困難時,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觀念。
雙胞胎母親的出發點可以理解,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的道路很順利,但做法卻讓人無法接受。在遇到困難時,首先退縮的就是她,當她說「連電燈插座都找不到,還要自己插」時,讓我們感受到明顯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讓孩子產生「母親都不做了,我更做不了的心態」。
雙胞胎兄弟面對問題的態度與母親如出一轍。在母親的陪伴下,他們去撿樹枝當做柴火,王澤讓手碰到樹枝直接哭了「這好髒啊,我受不了了!」一旁的母親這時並不是鼓勵他勇敢一點,而是說「我給你擦下手」、「我找個衛生紙給你包一下吧」。
相比之下,於書懿和於烋懿的動手能力就很強,他們並不覺得髒,同樣8歲的於烋懿甚至有些生氣:這兩人怎麼如此嬌生慣養。
節目中的專家說「父母需要與孩子同步成長,不能自己先打退堂鼓」,人生道路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從雙胞胎母親的言行來看,她總是給兩個孩子創造最舒服的環境,在價值觀上嚴重影響了兩個孩子。
每當遇到問題時,雙胞胎兄弟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先哭起來,這其實就是一種「依賴心理」,長期以往,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就會變得很弱,不管是找工作、成家還是生活,都將長期依賴自己的母親,成為我們熟知的「依賴巨嬰」,所以當母親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孩子永遠不會發生改變,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警醒的。
02、環境塑造人,孩子永遠比父母認為的樣子要堅強
當母親離開之後,孩子們反而處於一种放松的狀態。雙胞胎兄弟的依賴心理依舊存在,他們選擇依賴的人是12歲的於書懿,但由於和於書懿沒有血緣關係,雙胞胎兄弟對於書懿的每一次幫助都心懷感激,這種狀態和母親時是不同的。
在撿柴火時,他們並沒有表現出與第一次相同的「較弱」,反而能撿到一小堆,並且由於母親不在,他們也沒有喊過髒。
人是環境的產物,在不同的環境下,人會做出改變,雙胞胎兄弟的改變就顯而易見。相比之下,12歲的於書懿卻有了心理落差,她在撿柴火時候撿的柴火最多,也最累,因此心理有了波動和起伏。但在冷靜一階段之後,弟弟的來訪徹底打開了姐姐的心結。
這裡我們能夠看到弟弟的素質,在姐姐難過時,他並沒有貿然敲門,而是讓姐姐冷靜一下,過了一會兒,在進門之前,他還很有禮貌的問了一下」我可以進來嗎?」即使是親姐弟,也保持必要的尊重,孩子的這種舉動甚至比成人還要貼心,讓人心生感動。
於書懿的心理調節能力很強,她並沒有因為挫折影響接下來的表現,依然照顧著三位弟弟,給他們做飯,和他們玩耍、勞動,真正將他們當成朋友。這些行為都是在母親在場時無法被察覺的,也促使了他們的快速成長。
03、所有的困難都是紙老虎,潔癖少年僅僅幾天轉變為「邋遢」兄弟
在第一天,雙胞胎兄弟面對鏡頭說「我們有輕微的潔癖」,但經過幾天之後,他們身處在污泥之中拔蓮藕都沒有絲毫的抱怨,一身的泥土都不再喊累,儼然一對「邋遢兄弟」,他們真的有潔癖嗎?我覺得沒有。
所謂的潔癖其實母親寵溺的結果,他們不會洗衣服嗎?忙碌一天的髒衣服自己拿臉盆去洗,在愉快的氛圍中鍛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他們不會做飯嗎?看到於書懿姐姐太累了,王澤讓主動承擔起了做飯的責任,學習新的技能,只是因為姐姐曾經照顧他們,他們想用自己的勞動來回報姐姐的關照,這其實就是人與人最基本的信任。
孩子雖小,道理卻很明白,之所以之前飯來伸手、衣來伸手,原因還是在於母親。母親從來不認為他們具備這樣的能力,更擔心他們是否能夠完成,於是認為他們不能。
這檔節目很有教育意義,僅僅6天時間,徹底改變了一對孩子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這對於孩子的影響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影響應該是對這位母親。
如果還按照既定思維去培養孩子,回到原來的環境中,孩子可能又會走上老路。想要有優秀的孩子,父母需要先變得優秀,這種優秀並不是創造出優越的條件,而是讓孩子具備在逆境中翻盤的能力,從這一點上來說,值得所有的家長進行反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iioXUB2uKmW_kOll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