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這群人為了防控疫情,在你身邊默默付出這麼多

2020-02-19     廣州從化發布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很多關於2020年的計劃,防疫防控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一些改變。位於廣州市東北面,占地面積為197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71萬的從化區街頭場景也許就是縮影。


凌晨5點,在從化區大部分人還沒醒來的時候,從化呂田三村村的胡志山還未入睡。疫情期間,他參與了由黨員組成的「守村門衛」,凌晨1點在三村村村委路口值班,外人從桂三公路入村必須經過這個位置。手中的紅外線測溫儀是他的必備工具,拿測溫儀指著入村人的額頭,這個酷似《無間道》里梁朝偉的動作,「白班門衛」要重複幾十次,「晚班門衛」可能只需要做2-3次。


寂寞不是最難耐的,最難耐的是凌晨3-4點徘徊在4℃-5℃之間的氣溫。一頂四面通風的帳篷之下,身高1.7米,體重68公斤的中年男子穿上棉襖,戴上手套都很難扛得住低溫。幸好,胡志山從家裡帶了些柴,凌晨3點開始點燃,用炭取暖,6點熄滅。這個時候可能出現早上第一個出門的人,有時候出村的人會提回打包好的腸粉和粥,熱氣騰騰,胡志山有點餓,打開準備好的泡麵,吃起了早餐。


9點,當氣溫升到8℃左右,「夜班門衛」下班,回家路上可能會遇到已經工作了一個小時的環衛工人,但是隔著口罩,沒能看清對方的臉。這段時間,環衛工人胡露花多了一項任務——每隔3日消毒一次公共場所,屋前屋後的溝渠、垃圾桶、五保戶居住點都是要特別消毒的位置。消毒液揮發出來的味道穿過一次性口罩和布制口罩進入胡露花的鼻腔,有點刺鼻,「消毒液的氣味讓我覺得安全些。」



確認每一處暗角都噴洒了消毒液之後,環衛工人繼續巡邏。而城南村的環衛工在偏僻處噴洒消毒液時,可能會聽到「不出門,不聚餐……」的廣播,這不是來自「村村通」,而是來自騎著摩托車的68歲老黨員黃鉅英。每日8點出門,摩托車和「小蜜蜂」擴音器是黃鉅英的必備武器,穿街過巷做防疫宣傳,他說不清自己每日走多少公里路,但是能準確說出城南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5個自然村,3583名村民,因為他曾經擔任城南村村長。


當然如果這個點在呂田鎮塘田村的街頭巷尾,聽到則不是「小蜜蜂」的聲音,而是鑼鼓聲,伴隨著鑼鼓聲的是經濟社幹部自編的防疫順口溜——不聚會飲酒,健康才長久。農村的宣傳標語樸素、直白,呂田鎮那350條紅底黃字的宣傳橫幅和4塊大型戶外廣告牌就是最好的印證。


也有文藝一點的,87歲的粵劇人冰婆婆耍著快板,呼籲大家戴口罩;六年級的李智鋒和四年級的胡曉文也有一套專屬兒童的防疫宣傳快板;鰲頭鎮水西村78歲湯約新直接來了段粵語說唱宣傳防疫。藝術有天然的感染力,從化沙畫老師李勝全撒了一把沙子,創作出一幅《黨員流動崗》,致敬站在抗疫一線的基層黨員。


走出沙畫,這群基層黨員真實地走在街頭巷尾,上門入戶,在疫情時期站在了第一線。「三人小組」的成員最近總是奪走微信運動榜的冠軍。城南村出租屋管理員戚衛東的那支「三人小組」有四個人,除了他、防疫人員、公安人員外,還加了一名網格員。四個人每日都要上門給出租屋租客測量體溫,出租屋登記信息系統新增的疫情巡查功能是他的好幫手,輸入租客名字就有身份信息和照片,畢竟村裡有573名外省租客和150名本地租客,完全記住每個人的面孔和信息確實有點難。年後的外省返穗人員將要和戚衛東連續見面14天,如果身體沒有任何異常情況的話。

自2月9日起,此前總是占領微信運動榜第一名的快餐小哥更忙碌了。欣榮時尚廣場及周邊兩成餐飲店開始營業,但暫停堂食。外賣小哥將快餐放在一個指定位置,打電話提醒顧客取餐。茶飲店店員有時候也會充當外賣小哥的角色,但是他們只會選擇方圓2-3公里,走更遠就可能不認路了。


對從化道路最熟悉的可能是快遞小哥,不過最近呂田的快遞小哥小胡不能直接將包裹送到顧客面前,他每日坐在門店裡打電話,通知顧客來領快遞。快遞在來到門店之前已經經歷過一次用消毒液擦拭外包裝的過程。儘管如此,快遞小哥的工作量絲毫沒有減少,因為每日要消毒三次門店的每一個角落。


如今的快遞中,生鮮占比很大。尤其在「果蔬定製平台」推出之後,市民在手機上下單,蔬果直接送到家門口。亨隆鮮生上市場價4元/斤的新鮮菜心,補貼後只售1.98元/斤,上線4個小時,就賣出2000斤蔬菜、2200斤水果和2400托雞蛋。

作為廣州的農業大區,蔬果的問題從化人很少憂慮。4.8萬畝蔬菜地、3.5萬畝水果地、5.85萬頭存欄生豬、225.53萬隻存欄家禽、2.3萬畝水產養殖地。掂量這每一個數字,從化人都有足夠底氣度過寒冬。


除了生鮮,每日的快遞包裹中還有很大部分是口罩。大年初一,廣州福澤龍衛生材料有限公司就召集員工復工,日產20萬個口罩;同一天,廣州市金浪星非織造布有限公司也動員員工復工,2月13日,員工數量從原來的30多人增至110多人,日產1500套醫用防護服(貼條),以及超過8噸的口罩用無紡布。


在口罩最緊缺的春節,米埗村禤寶仲父子到了街口人流最密集的地區免費派發口罩,4天派了51000個口罩。


疫情面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對樸素從化人最恰當的形容。農業創業者紛紛捐出自家的農產品,果菜公司捐贈2000斤蜜橙,玫瑰柑園捐贈2000斤玫瑰柑,食品公司捐贈1000斤大米,農產公司捐贈100包湯料,雞蛋生產基地捐50箱雞蛋。


這些都是冬日裡的甜,當然甜的還有經歷過1月30日呂田那場霜降的大芥菜。墟日取消卻讓菜農犯了難,年初四起益農哥陳志強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幫菜農賣起了菜。最高紀錄那一天,他填寫了214張快遞單,賣出了兩千斤蔬菜。至今,近2萬斤果蔬的銷售量幾乎解決了附近4條村40多戶農民的燃眉之急。


買菜都在手機下單之後,搭公交車的人就更少了。春節期間,廣州公交集團二汽從化分公司的公交車客流量少了近八成,公交車司機王小紅開著限乘52人的車,好多時候車上只有一兩個乘客,只有自己一輛車在等紅綠燈的情況也會遇到。但公交人員的工作量有增無減,每跑一趟,車都要消毒一次。在公交公司工作的徐建寧每日至少全面消毒兩次車間、充電樁、油庫等生產場地。當用完第18包消毒粉時,他才可以下班,是最後一個離開公司的人。


疫情期間,公交車可能進入了最孤獨的時刻,就連它的夥伴校巴都暫停運行了,因為學校在2月底前暫不開學。但是老師很忙碌,從化某家教育培訓中心的陳老師在英文直播課上提問「attend、join與join in的區別是什麼?」她不像往日一樣面對20-30名學生,而是對著電腦螢幕上20-30個名字講課。


除了化身「主播」,還有370名黨員教師入駐37個社區,在路口站崗,上門派防疫宣傳單,協助居民測體溫,這些工作一點不比教書輕鬆。在碧溪社區崗點上值崗的流溪中學鄧老師曾測出一名體溫為37.9℃的車主,嚇了一跳,她勸其停車,關空調,透透氣,隔了2分鐘再測一次,幸好二次測量體溫低於37.3℃。


37.3℃是一個分界線,而對這個數字最為熟悉的可能是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的90後護士夏維。原定1月28日舉行婚禮的她因為疫情,延遲了婚禮,留在醫院正門的發熱分診台為每位就診病人及其家屬測體溫,連同7名同事,每日要為800個左右的人測體溫。

從2月10日起,廣州市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委員許桂璇每日都會重複聽到一個問題——我會不會感染了?南醫五院疫情期間開通了免費心理熱線之後,八成電話來自院內感染科的病人,許桂璇是唯一的接線員,她經常建議對方趁著空餘時間可以看書或者思考人生。


而隔了一天,醫院裡心血管內科二區的護士郭遠雯則踏上了貼著「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橫幅的大巴車,遠赴荊州支援。這輛大巴車上同時還有3名醫生、5名護士和1名領隊,以及300套防護服、1000件隔離衣、100件頭罩、622件面屏、640個N95口罩與其他醫療物資。


車窗外一個男孩問身旁的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這個男孩是郭遠雯8歲的兒子。丈夫承諾郭遠雯會照顧好家庭,正如在醫療隊出征儀式上,醫院承諾會照顧好64.71萬從化人的安全一樣。


立春已過,在素有廣州後花園之稱的從化區,鮮花爭先綻放,就算沒有如織遊人,但花知道,春天總會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何鑽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韻樺、何鑽瑩,部分為資料圖片

網絡編輯:謝藝詩

初審:朱慶州 陳治

審核:梁偉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4nYHABjYh_GJGVJs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