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在武俠片日漸沒落之時,卻突然問世了兩部轟動一時的武俠電影,一部是主打電腦特效的《風雲雄霸天下》,另一部是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前者在1998年連續擊敗了周星馳作品、李連杰作品和成龍作品,成為年度港片票房冠軍,後者不僅在全球大賣了2億多美元票房,還獲得了好幾項奧斯卡獎。
《風雲雄霸天下》
尤其是《臥虎藏龍》取得的巨大成功,喚起了一直有著「武俠片情結」的內地導演張藝謀的熱情,於是他很快攢了一支「頂配」團隊:李馮和王斌擔任編劇,和田惠美擔任服裝和造型設計,譚盾操刀音樂,程小東擔任武術指導,杜可風主持攝影,演員方面有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等人,李連杰後來又幫忙找來了甄子丹……這群人聯手打造出了一部劃時代的武俠電影《英雄》。
《英雄》在國內收了2.5億元人民幣票房,而當時的國內銀幕數不足2000塊,據說2019年的中國銀幕數將達到66000塊,簡單的數據對比就可以看出,《英雄》在當年絕對是一票難求。
咱們先來說說《英雄》的兩個優點:一是這部電影有一定的思想性,電影片名叫「英雄」,很多觀眾可能認為這個英雄指的是李連杰飾演的無名,其實不是,電影里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英雄——立志要統一天下的秦王是英雄,不惜生命去刺秦的無名當然是英雄,為幫助無名刺秦的長空、飛雪也是英雄,放棄刺秦的殘劍同樣是英雄,甚至連教授趙國孩童寫字的老館長也是英雄;二是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在當時達到好萊塢水準,片中萬箭齊發的鏡頭,後來被好萊塢著名的視覺電影《斯巴達300勇士》模仿。
《斯巴達300勇士》
當然,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英雄》的缺點更多,演員演技集體掉線就不說了,最主要的是,片中的很多設定和劇情都很中二和沙雕,這裡舉三個例子:
1、羅生門式的敘事
《英雄》採用的並不是線性敘事,而是通過無名的講述和秦王的猜測,來還原「刺秦」的過程和真相,這種羅生門敘事用在這部電影上,顯得特別笨拙。觀眾看到最後才發現,《英雄》里的三分之二劇情全是假的,沒有發生過,都是無名的胡說八道和秦王自以為是的猜測,結果是無名的胡說八道被拆穿,秦王的自以為是被打臉,這種敘事,剛好反映了無名和秦王這兩個角色的愚蠢,跟片名的」英雄「離題萬里。
2、意念中決鬥
《英雄》中有兩次「意念中決鬥」的場景,一次是無名和長空的棋館對決,另一次是無名和殘劍的湖中比劍。電影中這兩場打鬥的場景,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過,都發生在無名、長空等人的腦海里。這種意念中決鬥的設定,現在聽起來特別中二,兩人站在那裡一動不動,思想上較勁,這麼沙雕的場景,恐怕在二三流的武俠和仙俠小說里都不常見。
3、武力值混亂
無名刺殺秦王的絕招叫「十步一殺」,編劇創造這個名詞時,靈感估計來自李白《俠客行》里的詩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十步一殺」是無名的絕招,也是電影里的一個關鍵設定,長空、飛雪願意詐敗在無名手下,幫助無名刺秦,也是因為無名會這招「十步一殺」,十步之內能取任何人的性命,萬無一失。
但看完電影之後,觀眾並不會覺得「十步一殺」是一招多麼了不起的絕技,因為在無名學會「十步一殺」之前,殘劍和飛雪已經殺入過秦宮,當時「三千鐵甲,竟不能擋」,相比於無名的這個絕招,殘劍和飛雪殺退千軍,好像更厲害,而電影好像又不停地在渲染無名才是最厲害的角色……無論是武俠片還是漫畫改編電影,如果角色之間的武力值表現得很混亂,那麼所有打鬥的勝敗將缺乏邏輯支持。
《無極》
《英雄》在上映時曾遭到口誅筆伐,但後來由於《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片的出現,這部電影又漸漸被洗白。如今18年前過去了,不知道大家對它印象如何呢,歡迎一起交流。(撰文:莫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