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羅華:櫛風沐雨19載 帶民致富踐初心

2020-03-25   中國縣域經濟報

「小大哥,來我們村史館瞧瞧,看著咱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越變越好,真是越看越喜歡......」3月23日,春光明媚,杏花初展。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浦南鎮江浦村村史館門前,74歲的村民孫屯本高興地介紹。孫大爺雖然帶著口罩,但眼裡卻溢出滿滿笑意。

江浦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全村4000多口人,近一半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從石樑河庫區搬遷而來。在村史館裡,一張張照片里記錄了19年來江浦山鄉巨變。泥濘的鄉村土路、破舊不堪的土坯房……幾張泛黃的老照片里記錄的是最初的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現如今,江浦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1.2萬畝土地有90%實現了流轉,同時引進生態果蔬、特種養殖、淡水養殖和花卉苗木等規模產業,既把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又在家門口創造就業機會,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現已帶動全村1千多名勞動力就近上班掙「雙薪」。

「我們多虧有個好帶頭人李羅華啊,記得2001年剛合併的江浦村可不是今天這副模樣,那時村集體年產值僅260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多一點的,合併的4個村子有3個村嚴重負債,即使是抹掉零頭帳上還欠著156萬元。後來幾個自然村全體黨員一致推選李羅華,擔任江浦村黨委書記(原黨總支書記)至今。」說起江浦村的前後發生的巨大變化,村民孫屯本如數家珍。

2001年,剛剛上任的江浦村黨委書記李羅華,面對的是一個既沒有產業,又沒有集體積累,同時還需保障4000多人吃飯問題的移民村。面對村民每年僅靠種植稻麥兩季生活的老傳統,頭腦活絡的李羅華帶頭髮展市場經濟。他首先自掏腰包360萬元創辦糧食加工廠,致力於優質稻麥深加工,年加工優質稻米1萬噸,投產當年產值達到6000萬元以上。稻米加工廠的興盛也提供了較多的工作崗位,30多名貧困戶「洗腳上岸」,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培育設施農業是農村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手段。2007年,李羅華在多次參觀學習山東等地溫室大棚種植的先進技術以後,打定心思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智能化設施農業。良田難免有「雜草」,在溫室大棚開始推行的過程中,誰都無法保證萬無一失。為了打消農民種植大棚蔬菜怕虧本的顧慮,李羅華與村裡12位黨員幹部帶頭建大棚,以此獲得一手經驗,再傳授給村民群眾;同時對響應號召建大棚的黨員、群眾以每畝減免200元土地承包費,建好一個大棚獎勵2萬元的優惠政策讓江浦村的村民放心大膽搞轉型。在黨員幹部的引領下,到2009年底江浦村的蔬菜大棚已發展到46個。嘗到種菜甜頭的農民紛紛找到李羅華,要求種植蔬菜大棚,但種植蔬菜除了技術外,更為關鍵的是資金的投入,對此李羅華夙夜夢寤。終於在2010年一次省里舉行的農洽會上,他找到了打破這道枷鎖的契機。那一次農洽會上,原在連雲港港口的山西「礦老闆」張建平有意向「轉行」。得知情況後,李羅華喜出望外,極力遊說,最終用真心真情感動了客商。張建平來村後,架鋼架溫室大棚、造自動化灌溉設施,憑藉資金和技術優勢,一次性流轉了300多畝土地並投資5000多萬元搞設施蔬菜種植,從此江浦村有了第一批100多名「職業農民」。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張建平領銜的連雲港集瑞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漸入佳境,「設施農業」與「職業農民」也成為江浦村最為耀眼的「金字招牌」。「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隨著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江浦村共先後招引了成規模的農字招牌的品牌農業達七、八家之多,江浦村也初步建成了集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農副產品加工中心,形成特色蔬菜種植區、稀有花卉果木培植區、特色水產及禽畜養殖區和旅遊觀光區等「一中心四產業區」。

促進經濟發展,不忘民生改善。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李羅華又在振興鄉村經濟的同時,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城鎮化、公共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三化」建設。全村986戶村民爭相入住240平方米的「小洋樓」,目前已入住近300戶。「現在真的好過啦,不怕你笑話,像我這樣的老漢,也能住上新房子,做夢都能笑醒啊,這周圍有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圖書室、健身房、鄉村大舞台,天天都跟過年一樣,你看,我們村子旁邊的『好日子』超市不正是我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嘛!」今年73歲江浦村農民范吉嶺高興地說。

「這些年,江浦一步一步走過來,一是靠黨的富民政策好,二是靠全體村民的接力奮鬥,我能做的就是盡力幫他們更好的加快步伐奔小康。」李羅華笑著說。櫛風沐雨19載,現如今的江浦村較成立之初,生產總值翻了10倍。僅2019年,江浦村集體年純收入165萬元,全村農民人均收入3.2萬元,該村先後獲評「全市城鄉統籌發展示範村」、「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和「全國民主管理示範村」等榮譽稱號。(通訊員 王一平 曹坤 王影 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