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詹氏淵源

2020-03-17     大潮汕灣視點

詹源出:詹姓來源有五: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建立詹國,子孫以國為氏。2、據《路史》所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子孫因以為氏。3、據《百家姓溯源》所載,古代負責占卜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有以官職命姓者,稱詹姓。

......

六十一世祖大任公,生兩子:長堙,次祀(六十二祖),從福建寧化石壁村遷往江西廣昌。祀生勉(六十三祖)。勉生二子:長五十郎學傳,次六十郎(六十四祖)。

六十四世祖五十郎公諱學傳(1101-1189),字成宗,號正鋒,二十一歲中舉人,二十二歲會試中進士,出任山東聊城縣令。執法嚴明,清正廉潔,深得民心,升任經略安撫使,政績卓著,調入朝廷,任中書侍郎加太子太保,位居一品,夫人劉氏亦封為一品夫人。北宋欽宗丙午年(1126年),社會動盪,公攜家人南遷,移居廣東大埔茶陽長窖村,隱居教書為生。

學傳公是開基粵東、閩西南始祖,育有二子:長子五五公黑龍泰(六十五祖),次子五八公白龍秦;公與劉氏合葬長窖村。墓地修葺一新,被大埔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龍公,妻藍氏生一子十八郎(六十六祖);裔孫派廣東大埔和福建龍岩、永定、上杭、漳州、寧化、邊城、南靖等地。白龍公,妻胡氏生一子仁啟派大埔。六十六世祖仁啟公,妻倪氏,生一子:德延。德延公(六十七祖),妻幸氏,生一子二十郎。六十八世祖行二十郎公,諱帝行,號健庵,公生平以孝行著聞,父老傳多陰德事,燕翼貽謀,不遺餘力;葬在湯溪白水塘,墳名『金交椅』,路邊立碑『詹本(太)祖』為標誌,石亭柱上對聯:瑞啟饒山畫屏羅列雲千迭,兆藏白水衣帶瀠洄玉一灣。妻淑裕賴氏,葬在公墳不遠處,墳名『飛鳳翼窩』。生一子:上弦(六十九祖)。而今學傳公裔孫衍派至閩、粵、台、川等省以至海外。


(肇熙公墓 圖片來之粵東詹氏網)

六十九世祖肇熙公,行三五郎,諱上弦,字東潞,號維明,生於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妻張氏、楊氏,張氏生二子:必達、必敬,楊氏生一子:必恭。暫住海陽錢塘(今饒平錢東錢塘村),後遷往湯溪白水塘。他有擇里之智及裕後之仁,最後在西瓜園(今饒洋西瓜園村)定居,劈山造宅,開墾田地,是開基饒平的始祖。宋授五經博士,器宇恢宏,識見超越,德澤鄰里。葬在三饒南關外卓屋埔,墳名『金龜朝北斗』,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立碑為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詹昭榜等宗裔捐資修建詹氏肇熙公陵園,供後人瞻仰。園內建有紀念碑、泰山亭、宜敬亭,大門冠首聯:肇基饒陽忠孝傳芳燕翼貽謀綿世澤,熙續台疆耕讀垂訓象賢卓犖展鵬程;肇跡河間弓治箕裘會向台疆崇廟貌,熙光海外蘭孫桂子曾從饒邑溯淵源。泰山亭柱聯:泰業錫光繩祖武,山川毓秀起人文。宜敬亭柱聯:宜向宗裔宣祖訓,敬游故土感親情。三饒建有詹氏大宗祠『永思堂』堂聯:一脈衣冠開宋代,千秋俎豆配饒山。


七十一世祖淑文公,生於元寧宗壬申年(1332年)。時為元末適皇都御極之初,素有大志,深謀遠慮,廣置田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投軍為歸附事,又點充南京應天府廣洋衛後所軍職。明永樂年間,又點充北京順天府大興縣無定關第三廂富戶。葬在祠西塘背窠,墳名「烏紗帽」。妻徽姜邱氏,葬在水口癩狸山,墳名『鱷魚朝天』;1998年宗親捐資重新修墓立碑,肇熙公後裔第22代孫詹順之先生為之作墳聯:鱷出河澗貽謀遠,魚躍環球紹述長;群峰俯首皆朝祖,一水瀠洄自顧宗;千秋仰懿範,萬世聆徽音。生四子:伯玉,伯珪,伯善,伯玳。派新豐,東瓜園,石樓,坎下,瓜園寨,陳坑,金場。繼娶朱氏,再娶孔氏,派北京大興。

開饒始祖肇熙公之後人丁漸多,其曾孫有二十多名,除伯玉公兄弟之外,還有:伯盛、伯和、伯文、伯用、伯應、伯保、伯美、伯政、淑和、淑可、淑璋、淑美、洪保、世保、長六、五六、季孫、季景、季螺、景榮、宗亮、叔旺等。必敬公、必恭公後裔派大埔背等地,其後遷台灣。明朝初期以後,蕃衍較快,人口激增,為適應生存,從七十三世祖(宗輩)開始,裔孫們沿黃岡河兩岸遷移到陳坑,茂芝,上善,新豐,九村,建饒,三饒。就近遷到游鳳崗,石坑裡,名揚樓,崗下,盤石樓,大埔背,安福堂等地。明中期至清初年,七十五世祖之後的裔孫遷到澄海,潮安,揭陽,潮陽,普寧,惠來,豐順,台灣,四川等地繁衍生息。


此前,我祖未有輩序,因人口日益俱增,歲歲其昌,宗支莫辨,上下難分。七十二世祖伯珪公撰寫廿字作為他兒子開始的輩序:宗孔文大一,志道衍永春。時來名其顯,昭得益前勛。從此,叔孫有序,尊卑自明。伯善公裔孫八十三世祖肯構公,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在編寫詹氏族譜時,他續作輩序廿字:皇朝滋雨露,賢路裕經綸;奕祀尊庭訓,天申福自均。為族人所讚賞。伯珪公裔孫八十九世祖培勛公,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續撰詹氏輩序四十字,為海內外裔孫認可。其詩云:興周崇祖業,振展炳乾坤。博士書香紹,才猷喜冠群。章成期世篤,品立迪維勤。運際昌明會,綱常萬載循。

七十二世祖伯玉公,諡種德,生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妻余氏、黃氏,生三子:宗義、宗宙、宗健。其後派新豐,登坑,圩頭,溪唇樓,上老屋,背嶺,樓子,坑背,橫溪白塔,九村高泉,錫康,潮安奕東山等地。新豐樓子牌樓門柱對聯:豐阜饒北民勤德劭千秋繼,潤澤粵東水綠山青萬事基。豐聯祖祠『懋德堂』。錫康祖祠『永錫堂、慶錫堂』。高泉祖祠『光裕堂』冠首聯:光前增百福,裕後集千祥裔孫多賢良。

七十二世祖伯珪公,諡敦崇,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妻鍾氏,生五子:宗廣、宗亨、宗厚、宗華、宗源,繼妻鄒氏,生三子:宗教、宗疇、宗耿。宗廣公兄弟時稱八大房。其後派東瓜園,下善,茂芝,石樓,龍潭角,墩頭上,上田,下田,關西樓,庵前坑,三樂屋,磐石樓,饒宗樓,名揚樓,崗下,游鳳崗,瓜園寨,大埔背,八獅樓,鮑上村,赤堂坎下,寨尾,坑口,貴康樓,塘下,饒洋上屋子,庵背窠,坪上崗,安福堂,園敦背,新塘上南淳新村,小榕乾子上,泰文凹,石倫頭,西片塔前,二善塘背,九村箭竹坪,東角,溪子裡,八掛洋,樟溪新民,龍潭埔等地。派揭陽棉湖,大梁崗,潮陽達豪,豐順湯坑,潮安詹屋潭,韋屋溝,白蓮湖,澄海,福建福清,漳浦等地。


饒宗樓冠首聯:饒國富家光祖德,宗文尚武揚家風。磐石樓冠首聯:磐古千秋業,石樓萬載春;其義方齋門聯:義路禮門遵古聖,方規圓矩學前賢,內堂聯:文章八座森珠璧,忠義千秋拜冕旒。上田宗祠『追遠堂,永祀伯珪公。此外,下善祖祠『裕德堂』。上田祖祠『種德堂』。下田祖祠『裕慶堂』。墩頭上祖祠『賚思堂』。祠北上新寨祖祠『慶德堂、樹德堂』。崗下八世祖祠。安全村祖祠『景福堂』。瓜園寨祖祠『敦睦堂』。九村東角祖祠『延慶堂』。下善祖祠『燕翼堂』,堂聯:燕凌雲霄世代裔孫昌盛,翼翔長空千載俊彥輩出。茂芝祖祠『永思堂』,祠聯:永祀宗賢盛大宏基沾厚德,思惟祖福才華人傑世永昌;永記前賢抒壯志,思源後輩展凌雲;永念宗功昭日月,思源祖德炳乾坤。游鳳崗八世宗祠,祠聯:千山拱照涌 起高崗鳴鳳,萬水朝宗躍出滄海潛龍。潮安詹屋潭六世祖祠,大門對聯:脈肇瓜園孫枝萬裔綿瓜瓞,派延福里祖德千秋慶福全;內廳堂石柱聯:自西園而分枝,祖德敷茂,明文人耕讀裕後;拱北辰以發跡,宗風力追,宋博士殷秀光前。普寧南溪店竹村詹氏宗祠,祠聯:鼎彝由來舊,前八九傳,房祖列宗,茲見青藍出色;堂構及特新,後千萬年,豐枝強幹,佇看黃紫爭輝...


七十二世祖伯善公,諡克肇,生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妻張氏生一子宗寰,妻鄧氏生一子宗宏。派新豐、陳坑等地。夫妻合葬新豐梅子林。新豐新光伯善公祖祠『世德堂』,祠聯:廟貌換新模自有詩書開甲第,堂基依故地惟存孝友振宋風;善慶流徽百世雲仍思德澤,悠興敷茂千秋樹自念宗風。陳坑祖祠『世德堂』,祠聯:世澤長沾潤,德言遠紹聞。本支樓祖祠『致遠堂』,冠首聯:致念前人承祖武,遠垂後裔紹箕裘。

宗寰公,生於明建文三年(1401年),妻邱氏、張氏,生二子:長崇祺,次崇珍。其後派新豐大光村大埔上胡洋樓,寨上新光下瑤,賴屋子,新豐下檔鋪,坪缺,建饒秀溪,大埔九子斜等地。永祀新光祖祠『俊德堂』。

宗宏公,諱貴賢,諡樂穩,生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妻羅氏、游氏,生三子:長孔權,次孔昌,三孔寧。其後派陳坑,赤棠,溪背樓,揚慈埔,本支樓,棠下樓,下老屋,烏石山,上塘腹,上胡,上黃,下黃,上坑,下坑,白書齋,赤丘田,泰熙樓,八角樓,井頭,塘尾,墳前,寮下,坑子門,漢塘缺,青田裡,曾子壩,下田頭,大坪巷,屋長崗等地。裔孫蕃衍昌盛,尤其是七十八世祖溫篤公之後的百來年間,人口劇增,有「三十載絕孝聲」之傳聞。

本宗支人文蔚起,賢良輩出。據史載:自清康熙後期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饒平先後考中翰林、進士、舉人及五貢功名者,計六十多名。陳坑八角樓衍派裔孫有九人考中進士,二十八人考中舉人,故有「八角九進士」的美傳。他們先後出任省州郡縣官,勤政廉明,愛民如子名聲遠揚。


七十二世祖伯玳公,生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妻鄧氏,生三子:宗佑、宗盛、宗保。派饒洋金場,其後派東山坎峰村,惠來縣前詹鎮等地,惠城祖祠堂聯:孝親和睦弘祖德,廉行育才揚家聲。

詹氏先祖遷往台灣,始自清康熙後期,瓊瑤公由饒平入墾彰化永靖,其後陸續遷台。開饒始祖肇熙公裔孫去台,以永、春、時、來、名諸輩為多,此後仍有少數入台。伯玉公後裔遷東勢,卓蘭,銅鑼;伯珪公後裔遷嘉義市竹崎和梅山,新竹新埔、竹北和竹東,彰化竹塘,桃園楊梅,苗栗,台中新社和豐原,卓蘭,新竹橫山,台中石岡,嘉義;伯善公後裔遷彰化員林,豐原,台中東勢,苗栗公館,竹塘,台中北屯、卓蘭、苗栗鎮;伯玳公後裔遷彰化永靖和田尾,東勢;伯盛公後裔遷台中潭子;世保公後裔遷新竹關西;淑和公後裔遷卓蘭公館。有的遷到竹湖口,台中后里,台北大安和樹林,汐止,屏東恆春等地。

台灣的詹氏屬台三十七大姓之一,分布較多的縣市為:彰化、台北、台中、苗栗、台中市、基隆市;分布較多的鄉鎮是:苗栗卓蘭、彰化竹塘、永靖、台中東勢、台北松山、桃園中壢。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渡台先祖在卓蘭建詹氏宗祠:繼述堂。1996年詹錫富宗親等竭盡全力在台北風景秀麗的中正山麓,倡建中西建築藝術合壁、富麗堂皇的詹氏大宗祠,奉祀祖先...

國有史,縣有志,家(族)有譜。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翰林院文林郎肯構公主持在磐石樓義方齋編修詹姓族譜。『以龍門之才,兼董狐之筆,體宗族之心,達敦睦之意,分編纂輯,遂成一族之譜。』,次年完成,共二十卷,功德永褒。今重修義方齋,為後人觀瞻緬懷。(來自饒客家園《饒平詹氏淵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niBHEBrZ4kL1ViSV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