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夜城再添打卡地,中國年文化館給你最有年味的展覽

2020-01-01     大西安

2020年1月1日,位於大唐不夜城西安美術館一層南側的中國年文化館對外開放。白鹿原非遺傳承人王學坤製作的竹篾子燈、鄠邑區非遺傳承人孫下蝶製作的龍頭架子燈,另外還有泥塑、花饃、剪紙……這些有關"年"的珍貴民間工藝都被匯聚起來,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最有年味的展覽。


中國年文化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曲江全域國家5A級旅遊景區核心部位——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以展示年文化為主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文化場館。

中國年文化館,以"追溯文明、體驗文化、凝聚情感"為目的,集展示、交流、體驗及創意於一體;同時詳細記載了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變遷,向海內外遊客講述屬於大唐不夜城的"歷史記憶"。展館共分為四大部分,全面生動的展現了年對於中國人的含義。


說過年·鬧新春

進入中國年文化館就一定會被這裡濃濃的年味所吸引,這裡也將把關於"年"的故事,娓娓道來。華夏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即"年節",俗稱過年,展館在"說過年·鬧新春 "部分通過年的傳說故事和"備"年、"拜"年、"鬧"年三個典型的年俗進程,講述從臘八以後至元宵節的年俗文化。掃塵日、磨豆腐、趕大集、蒸饅頭……中國年文化館通過插畫、文字、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展示了年的由來。

溯千年·脈相承

中國年文化館還通過"溯千年·脈相承"部分將年俗的發展演進展示出來。對於"年"的發展,從先秦時代的起源到兩漢的雛形,再到隋唐的興盛和兩宋的創新,以及明清的發展。"年"的傳承脈絡在中國年文化館中展現得栩栩如生。飛帖、掛桃符、懸幡子……這些古代民俗被逐一陳列。

展館還通過春節的定名,春運的誕生與變遷、火車的變化、回家車票等,展現出中國人回家過年的滿滿記憶。時代更迭永遠抹不去的是華夏兒女的故土情結。回家過年,這是中國人永恆不變的人生主題。

賞民俗·品年味

賞年俗,品年味,來到中國年文化館怎麼能錯過"民俗"展中的年俗藝術。"這個篇章是最有西安年味,我們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拿出來展示,泥塑、花燈、皮影、年畫等都是我們年文化的表達。"作為中國年文化館的參與建設者之一宋曉敏說道。 展廳內長4.8米、寬2.4米的巨幅泥塑作品《關中社火》十分惹人注目。上百位形態各異的關中百姓人物泥塑生動地還原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關中地區春節期間看社火的熱鬧場景,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展示了淳樸的民風和關中年俗文化。手工編織花燈、剪紙、陝西皮影戲、捏花饃、畫年畫等非遺文化手工藝品通過年俗文化體驗,讓大家融入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沉浸式年俗文化之中,暖意入心房,年節情更深。

中國年·看西安

展館這部分展示了從2015年到曲江新區25年文化大發展和大唐不夜城三期建設工程,全面深刻地展示了"中國年"正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這部分我們主要是想要表達,年文化傳承到我們這一代,我們曲江人該如何把它彰顯出來,不論是兩屆中國年活動的舉辦還是大唐不夜城的建設,都是我們的傳承方式。 "宋曉敏說道。充滿設計感的圓形螢幕上,滾動播放著歷屆中國年的精彩瞬間。一幕幕熱鬧的過年場景,可以將過年熱情立刻點燃。 中國年的"全球化"顯示出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弘揚了中華民族追求團結友愛與和平共處的美德。中國年文化館作為2020庚子年"中國年·看西安"活動的構成部分,本次展覽不僅豐富了新春活動的內容,還為西安民俗傳播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活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cZYW8BMH2_cNUgeR_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