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大寶寶肚臍「鼓包」,爸爸的做法讓孩子住進ICU!別因無知坑娃

2020-08-20     醫知袋鼠

原標題:1月大寶寶肚臍「鼓包」,爸爸的做法讓孩子住進ICU!別因無知坑娃

有媽媽留言諮詢:

寶寶肚臍眼那裡「鼓包」了,去醫院檢查說是臍疝,醫生讓先回家觀察,還是有點擔心,袋鼠麻麻能不能分享下這方面的相關知識?

首先要為這個家長點贊,相信生活中絕大多數家長,都像這位媽媽一樣謹慎,發現孩子異常會及時帶孩子諮詢檢查。

但也不排除一些家長,因為」無知無畏」坑娃!

既然說到了臍疝這個話題,袋鼠麻麻還是想提一下發生在19年1月份的一件讓不少人記憶猶新的事件:

某地一嬰兒被送到醫院時,臉色蒼白、手腳冰涼,50厘米長的小腸裸露在外,已有休克徵兆。

原來出生41天的「小一」(化名)不停哭鬧,一哭肚臍就鼓起一個大包,

其父母覺得這是「肚子裡有氣啊」,爸爸竟然拿刀片在孩子肚臍處劃了一道小口子。

這一刀下去,寶寶的腸子出來了!

萬幸孩子小腸沒有被劃破,經過緊急搶救,「小一」被送回到ICU病房 。

不知道這對父母哪裡來的「勇氣」,即使真是需要開刀,也得由專業醫生操作吧?

孩子遇到這樣的父母,是來凡間「渡劫」的嗎?

生氣!

算了,說正事!

事件中的寶寶,其實就是得的嬰幼兒常見病之一——臍疝

那麼臍疝是怎麼發生的?

「臍疝」,俗稱「氣肚臍」,一般多發生在2歲內的寶寶身上。

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發育不完善,兩側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成熟,肚臍位置比較薄弱,臍環還沒有完全閉合,在他們哭鬧、大笑、咳嗽、腹瀉等情況下,會促使腹內壓力增高,便會導致腹腔內容物,特別是小腸,連同腹膜、腹壁皮膚一起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鼓起,形成臍疝。

當寶寶安靜的時候,這個「鼓包」會減輕或者消失。

寶寶出現臍疝,家長怎麼應對?

對於很多新手爸媽來說,遇到寶寶出現臍疝的情況,一定充滿了擔心,但不要慌,更不要盲目處理。

正如開始那位媽媽所說:醫生建議先觀察。

一般而言,隨著身體發育的成熟,腹直肌會向中間生長,能把這個缺損處補齊,臍疝無需治療也會隨之消失。

少數寶寶,在1歲內癒合;大多數寶寶,在1歲~1歲半會癒合。

因此2歲前,除非發生嵌頓,一般可觀察等待。

家長可能會問什麼是嵌頓呀?

通常凸出物基本都能縮回去,如果凸出後不能縮回去,用手壓也回不去,導致腸道總是在這個地方卡著,這就是醫學上說的嵌頓。

發生嵌頓可能出現腸道出血、壞死,寶寶會覺得非常疼,皮膚顏色會變暗紅色,極其危險,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此外,如果之前很容易就把凸起按回去,這次突然按不回去了,並且變大了,孩子哭鬧不止,別猶豫,果斷去醫院。

如果超過2歲,自愈可能性不大,建議及時就醫,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在恢復前,除了觀察,作為父母還能做哪些呢?

那就是要注意安撫寶寶情緒,不要讓寶寶大哭,也不要過分逗寶寶開心,畢竟大笑也屬於情緒激動,容易造成肚臍「鼓包」。

至於有的家長問:臍疝帶有作用嗎?

其實,作用也不一定理想,臍疝帶在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跑偏的。

袋鼠麻麻有話說:

生活中,有不少「坑娃」的家長,比如寶寶燙傷往傷口上敷貓毛、撒鹽、塗醬油,給寶寶喂小蝌蚪「下火」,給出生不久的寶寶擠乳頭……

為了寶寶平安、健康長大,作為父母真要多學習,別因無知傷害他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CbCnQBLq-Ct6CZd6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