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能復產嗎?——蘇北沿海化企生存現狀調查

2019-08-05   中國石油和化工

正值中午飯點,偌大的商業廣場空無一人,廣場上的兒童遊樂設施已經積上了灰,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營業點大門緊閉,和兩年前的規劃「打造一個功能全、人氣足、商氣旺的化工產業配套服務集聚區」形成鮮明對比。這裡正是緊鄰江蘇連雲港化工產業園的堆溝新城商業廣場。

商業廣場走向冷清,源於今年3月21日江蘇鹽城響水生態化工園區的大爆炸。這場事故似乎決定了蘇北沿海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的命運。

往日熱鬧的堆溝新城商業廣場,如今已經十分冷清,滿是招租的字樣。

整體關停,復產不知何時

調研組在走訪中發現,位於蘇北沿海的鹽城和連雲港兩灌地區的所有化工企業均處於關停狀態。

曾幾何時,鹽城流傳著一句玩笑:東西南北中,處處搞化工。化工成為了鹽城的支柱行業之一。然而這一切到今年4月都戛然而止,鹽城地區所有化工企業處於關停狀態,這讓成長起來的當地民營化工企業措手不及。

「沒有書面通知,但是園區處於斷電、斷水、斷蒸汽的狀態。我們想和政府部門溝通什麼時候能復產,但沒有任何回應,甚至避而不見。我們不知道所在園區的命運,更不知道自身企業的命運,多年的投入正被侵蝕。」企業家的言語中透露著無奈與困惑,也發出了深深的疑問。

一問:整改復產的標準是什麼?

「政府讓我們整改,但是沒有整改復產的標準可循,我們現在哪怕是把企業拆除了按最高標準建設,也無法判斷生產線是否可以開車。」

「我們曾詢問政府是否可以讓企業明了整改到什麼水平就算過關,被回復『標準是保密文件』。」

「鹽城的化工企業關了,我們現在都是守著停產的攤子,產能的破壞是對信心的破壞,對法制的挑戰。我們是正規企業,為什麼不讓生產?」

「我們之前已經陸續在環保安全、自動化方面投入了大筆資金,現在說關就關了,不僅投資難以收回,還沒有復產標準。我們現在無法判斷要不要繼續投入,往哪裡投入。」

據記者了解,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後,鹽城市作出了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的決定。但鹽城市有關方面並未正式發文要求其他企業停產。不過鹽城的濱海、大豐、阜寧等地的化工園區及企業也都進行了停產整頓。

「供熱廠檢修只是整治的一種手段,何時能復產誰也說不準。」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臨近的連雲港兩灌地區多數企業從去年4月就被關停,至今已超過一年。當地要求企業在整改完成後通過園區、縣、市三級驗收後市長簽字才能復工。但一年多時間裡,一些企業投入巨資進行整改,卻一直未對其驗收;也有一些企業通過了驗收,但尚未開工便隨著「3·21」事故戛然而止,一切又得重新來過。

「現在接到通知,又要進行重新驗收,但時間未定,不知道新標準是什麼,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再這樣拖下去,真不知道希望在哪兒。」一家企業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

二問:標準能否全國統一?

「就在江蘇大力整治化工行業的同時,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這很明顯是沒有納入整治對象的企業趁勢搶占市場。這類企業的死灰復燃,難道不是更大的安全環保隱患嗎?」

據了解,鹽城和連雲港兩灌地區的化工企業大多生產農藥、醫藥、染料及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關係到衣食住行等國計民生,但由於歷史原因,企業良莠不齊。經過近幾年的整治和優勝劣汰,不少企業已被淘汰。留下的優質企業希望通過進一步整治和整合做大做強。但現在當地所有企業「一刀切」式的關停,讓他們的希望落空,反而是一些小散污企業跑到環境管理薄弱的地方,打起了「游擊戰」。

「現在市場要重新洗一遍,執法從嚴對優質企業有好處,但是沒有執法一盤棋,可能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整體的產業轉型升級會放慢。化工整治一定要有系統性。」一家企業負責人說。

三問:化工產業是否有統一穩定布局?

「我們企業經歷了多次搬遷,每一次搬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現在我們計劃往省外搬遷,但又害怕再次面臨當地政策不穩定的局面。每次搬遷對企業都是生死考驗。」

「現在有種一人生病全家吃藥的感覺,我們的困惑是復產沒有預期。影響行業發展有兩個因素,一是市場,二是政策。現在政策完全左右了本地企業發展趨勢。尤其很多地方政策更新快速,有時甚至相互矛盾,企業不知道如何執行。化工行業的安全環保是一個系統工程,整治也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應該一關了之、一關了事。」

「現在產業缺少全國布局,都是各地方布局,讓企業心裡沒有底。還有就是標準,進入我這個規劃區你需要什麼標準,企業去對標就好了。否則企業無法制定長遠規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蘇北沿海化工園區分布圖

「鐵腕」政策,傷及上市化企

鹽城和連雲港地區的「鐵腕」政策,不僅引發了當地企業家的重重疑問,更是衍生了目前A股最快ST的公司。

坐落於鹽城市大豐區黃海西路與西康南路十字路口的江蘇豐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7月14日發布《關於公司股票交易實施其他風險警示暨公司股票停牌的提示性公告》。根據公告,公司股票於7月15日停牌 1 天,7月16日復牌並實施其他風險警示,A股股票簡稱由「豐山集團」變更為「ST豐山」。而這距離豐山集團上市還不到10個月。

有媒體報道,令豐山集團遭受重創的,是其原藥合成車間所在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公司長時間停產檢修,尚未恢復供熱。受此影響,豐山集團於4月18日對原藥合成車間進行臨時停產,當時預計3個月後即7月18日恢復正常。然而7月14日,豐山集團公告表示,預計供熱公司不能如期恢復供熱,原藥合成車間復產時間具有不確定性,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預計在3個月內不能恢復正常。由此觸發「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預計在3個月內不能恢復正常」的情形,其迅速「戴帽」。

與豐山集團同屬於華豐工業園區的多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也處於臨時停產狀態,原因均為園區內唯一的供熱公司臨時停產。

輝豐股份在相關公告中表示,供熱公司停止供熱將影響公司原藥合成車間的生產。臨時停產的合成車間為生產二氰蒽醌、烯醯嗎啉、氟丙菊酯、甲基磷酸二苯酯、咪鮮胺5個原藥產品。

九州藥業相關公告也顯示,子公司江蘇瑞科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也因為供熱公司影響車間生產,借停產期間對公司生產線進行檢修升級。該子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18億元,凈利潤虧損5967.84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僅鹽城和連雲港地區停產涉及的化工上市公司就超過20家,年產值超過百億元。

大量企業停擺,還傷及了相關配套企業。來自上海的設備生產商告訴記者:「我們遇到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設備預付款付了,園區不開園,企業不來提設備;二是企業不再催我們趕工期,讓我們放慢節奏。短期對我們很痛苦,資金回流慢,靠自己消化壓力。從長期看,化工業涉及國計民生、衣食住行,這樣的停產遲早傳遞到終端。」

截至發稿時,尚無企業有復產跡象。

隱患集結,企業生死掙扎

這些游弋資本市場的企業率先領略到了市場給予的回擊,而看似平靜的水面之下更大的隱患正在集結中。

一是資金鍊的隱患。當地民營化工企業數量較多,存在民企互保問題。互保企業的實控人之間或為投資夥伴,或出生地相同,或企業註冊於同一區,均存在一定關聯。他們從事的行業多為染料或農藥中間體,所屬行業單一,企業之間的風險傳遞蘊含著更大的系統風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及「多米諾骨牌」效應,一直是引發區域民企信用風險的導火索,一旦爆雷,企業、當地金融系統都將承擔巨大風險。

「正因為種種不確定性,化工企業成了銀行眼中的高危企業,想要獲得資金難上加難,我們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企業家的感觸頗深。

二是安全隱患增大。業內人士指出,化工裝置停車前,雖然對管道、設備的物料進行了置換、吹掃、排凈等處理,但不可避免地不能完全清理乾淨徹底。而許多化工原料及中間體、成品等本身具有較強的腐蝕作用。由於裝置停車後空氣進入,反而加劇了腐蝕,極易造成泄漏事故。

由於生產裝置長期停車,現場人員有限,巡迴檢查的頻率就會大幅度降低,加上安全自控保護裝置的不正常運行,一旦發生泄漏、自燃等事故,難以及時發現,更不用說進行現場快速、妥善處理,反而會造成不可想像的重大安全、環保事故。

三是專業人才不斷流失。當地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當地化企員工數量眾多,大多來自外地省市,企業處於關停狀態,員工也流失嚴重。而令企業糾結的是,化企員工需要一定的專業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起來的。為了在復產時能及時召回員工,企業一邊要給員工發著工資保障,一邊又看不到復產的希望。更令他們擔心的是,員工的不穩定性,給復產後的生產也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四是市場拱手讓人。「企業停產了那麼久,為什麼市場上的貨源一點不少?因為一大批沒有在整治範圍的小、散企業正在加大生產,填補空白。除此之外,國際巨頭也正考慮在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尋找貨源或者建設基地。一旦成為現實,失去的市場難以再彌補回來,恐怕市場又要被國外所控制,一個行業的話語權也就此轉移喪失。」這種擔憂正在蘇北化企中蔓延。

大門緊閉已成蘇北化企的普遍狀態。

依法有為,期盼引領做優做強

事實上,早在響水事故之前,江蘇各級政府就對化工行業提出過檢查治理要求。2018年,江蘇就已經開始了化工行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即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而在響水事故之後,又發了「蘇辦(2019)96號文」,即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的通知。通知顯示,為汲取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教訓,省委、省政府決定立即在全省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

對於江蘇省的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企業非常支持。一些企業圍繞省市出台的文件,成立了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分工負責,認真梳理,全面排查,逐項整治。在企業全面自查的基礎上,又邀請環科院、安科院等專業機構和有關專家到現場指導排查,進行整改。

然而,整改之後卻沒有下文了,這讓企業萬分焦灼。對此,不少企業負責人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出台相應的標準和規定,並抓緊執行;按照「實事求是、分類施策、系統推進」的精神,讓企業合規合法生產;請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分企施策、一企一策,對化工企業實際整改等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判,客觀、辯證地對待化工企業,立即同意安全、環保可控的企業復產,不搞「一刀切」,以降低企業損失,穩定員工隊伍,收復失去市場,提升政府公信力,讓企業繼續為地方經濟發展、老百姓就業、增收作出貢獻;按照「優化提升化工產業布局、壓減企業數量」的精神,讓優質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園區內同行企業,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全產業鏈,減少企業數量,做大企業規模,從而實現轉型升級。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要求: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對需要達標整改的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企業有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江蘇是化工大省,按照申萬行業分類,A股的化工類企業共有337家,其中江蘇省61家,占比18.10%,居全國第一,而蘇北又占據了江蘇省化工的半壁江山。這裡一些優秀化工企業的拳頭產品暢銷海內外,商標也海內外馳名,但是現狀正在改變這一切。對於看不到復產希望的企業來說,每一天都是困難的。一個優秀的企業恐怕需要幾十年才能立於市場,而困境卻來得如此始料未及。正確對待化工,理性面對問題,冷靜思考這個產業的發展,而不是一味靠關停、禁止化工企業生產,這恐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往日熱鬧的堆溝新城商業廣場,如今已經十分冷清,滿是招租的字樣。

中國化工報社長江經濟帶精細化工產業發展調研組 文/圖 (本文作者:陳葳、孟晶、劉雅文、蔣善軍、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