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陌生人說話》:18年了,「安嘉和」還在逍遙法外

2019-11-29   文小咖

當你挨了一個耳光你會覺得疼麼?

那如果……

是連續拳打腳踢,猛扇耳光,抓頭撞牆,即使你想逃走也要把你從電梯里拖出來踩在地上呢?

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就在這個日子前後,接連爆發的幾次新聞事件,第一次大規模地將「家暴」推向輿論的中心。

而一切的起點,始於papi醬公司旗下,一位名叫宇芽(化名)的網紅博主控訴了自己前男友家暴的殘酷事實。

在12分鐘的視頻里,施暴者沱沱(化名)的前學生、前妻、前任、朋友紛紛出現,用近乎隱忍的語氣揭露了一個家暴者的所作所為。

披著藝術家外衣的沱沱,向每一位前任灌輸著自己扭曲的三觀,釋放著自己極強的控制欲。

伸手要錢的同時並不耽誤他獵艷,毆打伴侶的同時描畫著偽善的臉譜,在微博上將自己粉飾成絕世好人,背後卻化身為暴力的惡魔。

隨後,蔣勁夫也被再次爆出家暴,如果說2018年日籍女友的爆料使人將信將疑,那麼烏克蘭女友的指責無疑將此事坐實。

因為家暴醜聞退出娛樂圈的蔣勁夫,為了控制女友,禁止其社交、剪碎所有銀行卡、強迫其懷孕……

他和沱沱一樣,用死亡和暴力做武器,威脅著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女友。

還有遠在天堂的具荷拉,因為被男友家暴而四肢淤青,子宮出血,因而患上抑鬱症……最終也沒能逃出這場災難帶給她的傷害。

人們因為這些事情而嘆息,互相說道:這太可怕了!

而事實是,在人們沒有將目光掃向家暴之前,這個詞一直未曾消亡。

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離婚糾紛》,對2017年度140萬起離婚糾紛案做了統計。

其中14.68%的夫妻由於家庭暴力提出離婚,這個比例意味著至少二十萬人陷入過家庭暴力。

而這,還不包括宇芽和沱沱這樣尚未結婚的情侶關係。

而每當相似的悲劇發生,總有一部劇會被反覆提起,堪稱無數人的「童年陰影」——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即便因為年齡的緣故,許多人不再記得它講的究竟是什麼故事。

但卻永遠忘不了家暴變態安嘉和(馮遠征 飾)那張面目扭曲的臉,還有梅湘南(梅婷 飾)痛苦的表情與滿是鮮血的場景。

安嘉和因為發現妻子梅湘南曾遭遇強暴而心理失衡,他一直認為自己沒能完全占有對方。

加上強姦犯出獄後的一系列報復和挑撥,安嘉和的暴力行徑愈演愈烈。

梅湘南打電話會被懷疑和男人有染,和男性說話會被冠以「有和男人說話的癮」,即使逃跑也會被他千方百計地找到,並帶回家。

梅湘南逃跑過許多次,也妥協過許多次,因為安嘉和的苦苦哀求,因為肚子裡的孩子,因為母親和哥哥被威脅,她最終還是回到安嘉和身邊。

她勸自己,「只要扛著,就沒有過不去的事。」

但結果卻是孩子流產,自己被打到骨折,控制欲極強的安嘉和甚至選擇軟禁她,以此讓她留在身邊。

梅湘南甚至發現,安嘉和的前妻自殺正是因為不堪虐待,自此才對丈夫徹底絕望死心。

最終,安嘉和在不斷的扭曲之下,殺掉了梅湘南的哥哥,殺掉了在對面偷拍打算揭露一切的鄰居記者……

最終被身為警察的弟弟查出真相後,他飲彈自盡。可他的最後一句話是:梅湘南,我愛你。

他以為自己深深愛著梅湘南,卻成為了梅湘南此生最為恐懼的陰影;

而梅湘南不斷的忍讓和遷就,並不能感化一個心理扭曲的家暴者,只會使暴力升級,成為對方控制自己的武器。

看到這裡,是不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

如今風口浪尖上的宇芽和沱沱,不正是現實版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麼?

安嘉和在眾人眼裡是一等一的好男人,事業一帆風順;而沱沱在微博上的形象,也是一個善良正直、極具文藝氣息的好男人。

梅湘南在家暴中,選擇了一再忍讓;宇芽在站出來指認前男友的家暴前,也已遭遇過5次施暴。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作為中國第一部直觀反映家庭暴力的電視劇,在2001年播出時,就被稱為最恐怖的非恐怖電視劇。

當年馮遠征和梅婷更憑藉著出色的演技,將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以至於馮遠征不僅成為了「變態」專業戶,更成為了反家暴的「代言人」,正如他所說「變態我一個,幸福千萬家」。

今年,一部名為《監護風雲》的法國電影在中國公映,便邀請了馮遠征作為形象大使。

而這部電影也說明了,家暴並沒有國籍之分。

和安嘉和一樣,影片中的丈夫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嫉妒心和暴力行徑。

影片開始於爭奪監護權的現場裁決。

妻子向法官提出申訴,說丈夫存在家暴行為,且離婚後一再威脅她和孩子的安危。

她不得已辭去了工作,帶著孩子屢次搬家,懇請法官禁止丈夫的探視,剝奪其監護權並預支商定的撫養費。

而丈夫的律師則直言,妻子未有明確家暴證據,孩子的證言和學校的驗傷單不足為憑證。

最終,法院駁回了妻子的申訴,而這位聲稱愛孩子的父親,利用每周的探視,在恐嚇小兒子說出新的住址後,強行進入他們的新居所。

他哭著對妻子說:我已經改了。

而實際上,這個男人的控制欲沒有一天消亡過。

他要求兒子彙報行程,不斷尾隨著前妻的生活,只要不合他的心意,暴力便是他的法寶,他推搡孩子、摔砸東西、持槍……

當某次深夜,他站在新居所的門外要求談談,而不一會就演變成暴力砸門甚至掏出獵槍朝門射擊,絲毫不理會一對母子哭喊著「放過我們吧」。

當母子二人顫抖著忍住哭聲躲進浴缸時,很難想像他們躲避的是一位「愛孩子」的父親,而不是窮凶極惡的歹徒。

當警察趕到營救這對苦難的母子,法庭再也不需要他們提供任何證據了。

事實上,無論新聞還是影視作品,在旁觀者的角度看來最大的疑問還是在於:她們為什麼不走?

但家暴這件事情,在許多時候沒有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條鏈子而不是一個錘子,被拴住的自有難以脫身的理由。

比如,經濟。

一部分的女性群體,特別是在貧困偏遠地區,她們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所以依靠男性是唯一的選擇。

與其選擇自己艱難地生活,沒有來自社會、親友的幫助,不如忍受眼前的暴力,好歹還能有個避雨的地方。

於是,暴力在繼續,終究有一天受害者會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樣子。

比如,孩子。

「你知道一個單身母親帶孩子有多難麼?」

這也是許多人選擇繼續隱忍的原因,孩子有爸爸總比沒有的好。

但更可能的,這位暴力的父親會製造出一位新的暴力父親,當這位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危害新的家庭。

像是宇芽的前男友沱沱,他的原生家庭就充滿暴力和不幸,這種心理和身體傷害足以扭曲一個孩子的心靈。

受害者以為自己保留了完整的家庭,殊不知,家暴的手會永遠擊碎一個孩子獲得幸福和健康心靈的可能。

比如,觀念。

小兩口吵架,勸和不勸分是大家的常規做法,放在一些觀念保守的城市和地區,離婚更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床頭吵床尾和,過日子哪能不磕磕碰碰的?」

當這樣的說辭充斥在你的耳畔,一部分受害者便會在輿論下妥協,認為這是正常的事情;而另一部分由於無處訴說,最終也會選擇接受。

在《圓桌派》中曾有過對家暴的討論,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講到,特別是在西南貧困山區,家庭暴力嚴重,甚至出現過婦女被打死的狀況,但周遭依舊是勸和不勸分的聲音。

受到家暴的女性找不到支援她離開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資源,這也是一種令人悲哀的局面。

比如,謊言。

沒有一個人會因為對方的暴力行徑而愛上對方,但悲劇就埋藏在這一個個假象中。

宇芽的前男友是個繪畫水平精湛的藝術家,蔣勁夫是個「帥氣的陽光男孩」,安嘉和是個醫術精湛的醫生,《監護風雲》中的父親是一個被同事交口稱讚的高管……

從外表來看,沒有人能夠辨認一個人是不是惡魔。

憑藉著謊言包裝的精美人設,都會隨著關係的親密而陷入崩塌,這些心理扭曲的家暴者最顯著的三個特徵便是:極強的控制欲、極強的嫉妒心、過分的暴力。

他們會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一方,從而掩飾自己的過錯與罪行。

沱沱說我對你夠好了你卻不領情,蔣勁夫說都是她出軌她犯錯所以激怒了我,安嘉和說都是她和陌生男人說話我才打她。

更絕的是,在對方遭受暴力,打算魚死網破地離開時,施暴者會苦苦哀求和哄騙,賭咒發誓自己不會了,自己是被愛蒙上了雙眼。

梅湘南在認清真相之後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發覺問題的根本是我自己,對婚姻和家庭還沒有死心,我還相信著那個本就一文不值的婚姻誓言,於是我受到了懲罰。」

暴力這件事情並不是什麼偶然,只有0次和∞次的區別,如果你選擇忍耐,那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無盡的身心痛苦。

在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出台,這無疑給遭受家暴的人們提供了法律的援助。

在新法中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精神侵害依舊屬於家暴的範疇,同時也適用於同居關係,而非只適用於已婚夫妻。

二、當監護人失職時,其監護權會被撤銷,用於保護兒童遭受家暴。

三、當醫院和學校發現家暴的情況卻不上報,需要承擔責任,加強了社會監管。

四、人身安全保護令,可以保護自己不受侵害,如果當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其親屬、朋友也可代為申請。

如此同時,大眾的力量也同樣重要。

在美劇《致命女人》中,貝絲安發現一位鄰居總是十分奇怪,她一直對這位鄰居放心不下。

在她和朋友的聊天中,朋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位總是塗著綠色眼影的鄰居,有可能正在經歷家暴。

這位朋友的母親,經常通過化妝來掩蓋她眼睛的淤青,她會用綠色的遮瑕蓋住淤青,這樣別人就不會看出不同。

當貝絲安感嘆這太悲慘了,朋友卻說:

不,真正悲慘的是,全家人都知道怎麼回事,叔叔阿姨表弟表妹……他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卻袖手旁觀,我恨那些袖手旁觀的人。

暴力家庭也有溫馨的外表,這個人類內心的惡魔隨時可能會蹦出來。

當周圍的人選擇漠視,因為暴力所流出的鮮血與眼淚,便會被這些沉默所掩蓋。

反對暴力,並不是你的責任,卻也可以是你的責任,這一切是為了讓這個世界多一些安寧,是為了在每個人呼救的時候都能有所回應。

畢竟,這個世界是正在活著的你,以及無數個你未曾見過的你的子孫後代,所要生存的世界。

有一個義大利的街頭實驗十分有趣,它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呼籲大家反對家暴。

主持人在街頭尋找了幾位男孩,他們11歲、9歲半、7歲、8歲……當一位漂亮的女孩瑪蒂娜出現,每位男孩都在吃驚之後浮現出開心的笑容。

主持人問:你喜歡她的什麼呢?

「她的眼睛還有頭髮」、「她的鞋子和雙手」、「全部!」

甚至,有膽大的小伙子直白地說,你是個漂亮的女孩,我可以當你的男朋友麼?

接著,主持人發出了撫摸她和做個鬼臉的指令。

男孩子們帶著一點害羞,愉快又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所有指令。

隨後,主持人發出最後一個指令:現在,給她一巴掌,用力地打她!

男孩子們沉默了,他們難以置信地看著主持人。

主持人:打她呀?快呀!

「不,我不能這麼做」,所有的男孩子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要求。

「因為她是個女孩,我不能這麼做。」

「因為你不應該打女生。」

「我不想要傷害她。」

「因為我反對暴力。」

「為什麼?因為我是個男人。」

而最美好又帶著義大利式浪漫的回答,是其中一位小男孩給出的:

女孩子不該被打,就算是用一朵花來打也不行,就算是一整束也不行。

遠離暴力,是我們唯一的選擇,而直視暴力,不再沉默是我們邁開雙腳的第一步。

生命原本完整,而傷害使其殘缺,即使是愛這樣偉大的理由,也不足以成為暴力的起因。

而尊重別人作為一個人的權利與尊嚴,也是我們身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

勇敢一點,別讓家成為危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