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家庭是安全的聖地,但家暴,卻讓避風的港灣成為噩夢。
25日,正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一則消息在網際網路刷屏:重慶著名美妝博主宇芽控訴前男友「沱沱的風魔教」對其實施家暴,並公布了前男友在電梯內對她施暴的視頻,「我被家暴了,過去的半年我仿佛活在噩夢裡,關於家暴的這一切,我必須說出來!」
當晚,重慶江北警方表示,目前警方已啟動核查程序,一旦有進展,將及時對外公布。
在微博上,相關話題「宇芽被家暴」「沱沱的風魔教」「面對家暴不再沉默」相繼衝上微博熱搜榜,每個話題的流量都是以「億」為單位。微信、豆瓣、知乎,在每一個社交媒體上,「反家暴」都成為當天最熱門的討論話題——
全網震怒,數十億次的瀏覽,上百萬次的討論,網友們的觀點明確而統一:對家暴的態度只有一個,那就是零容忍。
此間,有三個「新」現象值得關註:
第一,全網震怒中,無疑是整個社會文明和法治意識的進步。
面對廣泛關注的家暴事件,「為什麼挨打」已經成為觸碰道德底線的問題,「決不能打」成為共識——輿論的關注點,聚焦於如何在法治的框架內嚴懲施暴者,如何更好的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每個家庭的繁瑣都是一樣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共同生活在一起難免發生矛盾,正如俗話所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不論產生什麼難解開的扣,暴力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手段。
一個家庭是如此,一個社會也是如此。社會成員對任何形式的暴力給以最明確的反對,對任何施暴者給予最一致的譴責,對法律提供的解決方案給予最大程度的期待,是一個社會文明與法治的里程碑,足以記錄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之中。
第二,家暴維權的「重擔」,並非只壓在受害者的肩頭。
「說出來」,是遭受家暴者越來越普遍的選擇。當天公安機關就已經介入調查,當晚就通過媒體發聲,回應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零容忍」不僅是社會的共識,也是政法機關的態度。「民不舉官不究」「誰主張誰舉證」這是民事案件原則的通俗解讀,但是把網絡上的「爆料」固定為可以定案的證據,把被害人視頻中的淚水化為讓人難以辯駁的法律事實,沉重的責任不能都壓在被害者的身上,公安機關體現了應有的擔當和作為。
近年來,法律對懲治和防範家暴的大網越織越密,「主動出擊」早已成為常態。2015年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從公檢法到民政、村(居)委會,從婦聯到共青團、工會,社會力量被充分調動起來,預防、發現、懲治、救助職責清晰、貫穿全程,維護「家門裡」的安全,已經成為各部門共同的職責。
第三,「第一時間報警」比「第一時間發帖」更重要。
家暴不是家務事,不是關上了房門就能隔絕出一片法外之地。即便只求助於輿論,只想「輿論施壓」不求「追究責任」,法律也絕不會不聞不問,必然會追究到底。道德領域的問題可以任人評說,但觸及到法律的底線,就絕非輿論所能左右。也許輿論的關注可能是一陣颶風,能掀起驚濤駭浪,但法律的關注卻是久久為功,給人以全面的保護。
如果僅依靠輿論施壓獲取慰藉,其實是對那些沒有能力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者的另一種不公。只有進入法律層面,才能進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範疇,無論是誰,都絕不會有一絲偏袒;只有進入法律層面,也才進入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邏輯體系,不會被流言蜚語帶偏了公平正義的節奏。正因為此,「第一時間報警」比「第一時間發帖」更重要。
反家暴的銅牆鐵壁里,每一個人都是一塊不可或缺的磚,任何一個人的缺失都是有漏洞的,而法治則是匯磚成牆的鋼筋水泥,在對暴力零容忍的共識中,為每個人建造安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