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祠」出宣傳片了!縉雲人,你值得驕傲!

2019-10-18     縉雲旅遊

它,歷經千載,飽經滄桑;

它, 天人相與, 長盛不衰;

它,矗立江南,萬民朝拜;

它,傳承文明、福佑中華!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縉雲縣、

被譽為「天下第一祠」的黃帝祠宇。

(完整版宣傳片請移步「縉雲智慧旅遊在線」微信公眾號)


黃帝縉雲

祠立仙都



在這個星球上,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他的子民,他就是被譽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

五千年前,他開疆拓土,身經百戰,天下歸心,一統華夏;他首創文明,初制度量,制冕作裳,千古流芳。華夏文明就此開啟,神州古國自此屹立。



《史記正義》載:「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

相傳,軒轅黃帝一統天下後跨江南巡,見此地山青水秀,風光優美,即在此鑄鼎煉丹,馭龍飛升。後來,黃帝縉雲氏之一部南遷定居於此,並把此地取名為縉雲山。



為祭祀祖先,求得黃帝保佑,先民們在縉雲山下建起了「縉雲堂」,每年清明、重陽,先民們總是用最隆重的禮節來祭祀黃帝。

南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在《游名山志》中記載:「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干雲,高二百丈,三面臨水,周圍一百六十丈;頂有湖,生蓮花。有岩相近名步虛……。古老云:黃帝嘗煉丹於此。」



公元696年,武則天封禪嵩山,改年號「萬歲登封」,並在縉雲山所在地置一新縣,縣名冠以黃帝名號——縉雲。縉雲縣從此成為中國版圖上的一個行政區劃,至今已歷1300多年。

公元748年(唐天寶七年)6月8日,縉雲山忽現「彩雲仙樂、山呼萬歲」之瑞,處州刺史苗奉倩上奏於朝。唐玄宗李隆基聞之大悅,嘆之曰:「真乃仙人薈萃之都也」。遂敕封「縉雲山」為「仙都山」,敕改「縉雲堂」為「黃帝祠宇」,「周圍三百里,禁樵採獵捕」。

公元1020年(宋天禧四年),宋真宗派大臣到仙都祭拜黃帝,並將祈求國運昌盛的「金龍玉簡」投放到金龍洞。

公元1066年(宋治平三年),宋英宗下詔,以仙都「黃帝祠宇」為核心,進一步擴大建築規模,並賜名為「玉虛宮」。



清末光緒年間,黃帝祠宇毀於戰火,但民間祭拜卻長盛不衰。

1998年,縉雲縣委縣政府在原址重建了盛唐風貌的黃帝祠宇。從此,間斷百餘年的「天下第一祠」,重新恢復了清明節民祭、重陽節公祭的「春秋二祭」。2011年,黃帝祭典(縉雲軒轅祭典)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祠雄南北

爍古耀今


縉雲是黃帝文化自北向南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據中國先秦史學會專家考證和確認,縉雲是目前中國南方唯一的黃帝祭祀中心和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研究中心。

千百年來,縉雲仙都的「天下第一祠」,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尋根問祖的足跡,以及他們祭拜人文始祖、讚頌軒轅黃帝的詞賦和詩文。



公元423年,謝靈運辭去永嘉太守之職,重遊縉雲,留下了千古名篇《歸途賦》。

李白、白居易、沈括、王十朋、朱熹、湯顯祖、袁枚等文豪巨匠,都曾在縉雲仙都寫下不朽的名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留下千古名句:「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至今人們傳誦不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神聖的紀念莫過於將詩文摩崖刻石。在黃帝祠宇周邊,從唐宋明清至今的摩崖石刻有120多處,被譽為「半部書法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些碑刻和摩崖題刻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書法價值的,是時任縉雲縣令的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撰寫的「黃帝祠宇」。

在天下第一祠,可以祭軒轅、溯千年、尋根源、品楹聯。黃帝祠宇內共有楹聯120多幅,由全國各地和海內外華人華僑、台灣同胞撰寫而成,是全國單體建築中數量最多、表現手法最豐富的楹聯大觀園,飽含了華夏兒女對軒轅黃帝的無限敬仰之情。



一首首詩歌,一篇篇詞賦,一處處題刻,一幅幅楹聯,都凝固成永恆的歷史,禮讚著軒轅黃帝的豐功偉業,鐫刻著永駐心底的情感脈動,在縉雲的山山水水中升華成不朽的絕唱。


文明永續

華胄同心


如果說,北方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那麼南方的縉雲仙都,就是先民放飛夢想的高壇。

無論星移物換,世事更迭,鼎湖峰下祭拜黃帝的香火從未中斷。

索典知源,血脈相承千里共;

尋根問祖,鄉音已改一家親。

1998年縉雲黃帝祠宇恢復「春秋二祭」,每年有大批的兩岸同胞、海外僑胞,來到縉雲、來到仙都、來到天下第一祠前,朝宗祭祖、追根溯源,表達著祖國一統、民族振興的深沉夙願。



懷祖堂內枝繁葉茂的姓氏樹,結出了600多個姓氏的春華秋實。無論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無論身處何方、鄉音已改,不變的是同根同祖、血脈相連的愛國情懷和復興中華的共同期盼。

黃帝文化,輝映於歷史長河,融入於秀山麗水。

縉雲「天下第一祠」的黃帝祭祀活動,已成為凝聚華夏兒女、傳承中華文明的一項重要活動。

縱橫九萬里,莫分南北西東都是中華故土;

上下五千年,休問張王李趙無非黃帝裔孫。



黃帝文化的薪火相傳,為中華民族注入了靈魂與動力,鼓舞著各族人民團結進取,推動著當代中國在世界潮流中奮勇向前!

土木就的祠宇巍然聳立,人心建成的殿堂永駐心間。

黃帝祠宇,屹立千年,從未遠去!


來源: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執委會辦公室&縉雲發布

監製:鄭榮

編輯:長鼻子大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6p5m0BMH2_cNUgcn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