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的十幾人,結局各不相同

2020-06-24     史海觀復

原標題:幫助唐太宗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的十幾人,結局各不相同

玄武門之變當天的政變過程,史書記載的並不詳細,一般認為除去李世民,還有10員武將埋伏在玄武門,但若說到幫助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則遠不止10人。

《舊唐書·太宗》記載: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這裡出現了12個人,其中房玄齡、杜如晦主要是謀臣,應該是在前期謀劃政變,而沒有直接參與政變,而宇文士及在政變當天是被李淵宣召的,也就是說當時他在李淵身邊。

結合《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和《舊唐書·尉遲敬德》的記載來看,《舊唐書·長孫無忌》中的記載的十人應該是政變當天到過玄武門的武將,其記載如下: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髮小又是大舅哥,玄武門之變的前後,始終有長孫無忌的身影,李世民繼位後,長孫無忌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食實封1300戶,後又成為宰相,被封齊國公,在長孫皇后的干涉下,長孫無忌儘量低調,擔任些沒什麼實權的職務,李世民去世後,長孫無忌成為託孤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這時候的長孫無忌確實權傾朝野,讓李治很是忌憚,後來長孫無忌因為反對「廢王立武」而與武則天和李治成為政敵,最終,長孫無忌被武則天派人誣陷,659年,長孫無忌被削爵流放,不久被逼自縊身亡。674年,李治又把爵位給了長孫無忌,使其陪葬昭陵。

尉遲敬德: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李世民登基後,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吳國公,食實封1300戶,參與攻打突厥大軍,尉遲敬德後期自恃功高,倚老賣老,還與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官不合,出手打人,被李世民告誡後收斂了不少,但還是遭到了李世民的忌憚,後來尉遲敬德申請提前退休,645年,隨李世民遠征高句麗,班師回朝後,尉遲敬德繼續回家養老,沉迷丹藥,閉門不出,及時行樂,658年去世。陪葬昭陵。

房玄齡:李世民登基後,房玄齡食實封1300戶,任宰相,修訂律令,監修國史,為官兢兢業業,任人唯賢,648年去世,陪葬昭陵。

杜如晦:食實封1300戶,和房玄齡同心輔政,相得益彰,被稱為「房謀杜斷」,630年,年僅46歲的杜如晦病逝,陪葬昭陵。

侯君集:四姑娘之前專門寫過侯君集,此處略微一提,食實封1000戶,右衛大將軍,潞國公,後出將入相,但在攻滅高昌國時犯了錯誤,曾在獄中呆了幾天,憤憤不平,後來想造反,與太子李承干攪和在一起,意圖謀反,被處死。

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父,食實封700戶,貞觀年間不斷升遷,政績不錯,647年病逝,時年72歲,陪葬昭陵。

張公謹:食實封1000戶,封左武侯將軍,在討伐東突厥時,成為李靖的副手,表現不俗,獲封鄒國公,632年病逝,時年39歲,追封為左驍衛大將軍。

劉師立:食實封1000戶,被封為檢校右武侯大將軍,領兵駐守邊疆,先後打敗了党項和吐谷渾,640年去世。

秦叔寶:食實封700戶,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貞觀年間,秦叔寶一直在養病,638年病逝,陪葬昭陵,墓前特設石人馬。

程知節:食實封700戶,右武衛大將軍,鎮壓鐵山撩人叛亂,在高宗朝討伐西突厥,犯了錯誤導致晚節不保,被免官,後被起用,但程知節又請求告老還鄉,665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陪葬昭陵。

宇文士及:食實封700戶,中書令,他禮賢下士,謹慎小心,但生活奢侈。深得李世民信任,642年病逝追贈左衛大將軍,陪葬昭陵。

段志玄:食實封400戶,左驍衛大將軍,634年大敗吐谷渾,但曾因停滯不前被免官,後官復原職,642年病逝,追贈輔國大將軍,陪葬昭陵。

屈突通:食實封 600戶,玄武門之變後,屈突通鎮守洛陽,後成為洛州都督,627年病逝。

張士貴:玄武門之變後守衛玄武門,被在貞觀年間數次出征,657年去世,陪葬昭陵。

公孫武達:食實封400戶,肅州刺史,與突厥兵數次交戰,後被封右武衛大將軍,李治朝去世,陪葬昭陵。

獨孤彥云:幽州都督,在大唐與頡利可汗的對峙中去世。

杜君綽:荊州都督,高宗時期為左戎衛大將軍,662年去世。

鄭仁泰:食實封200戶,游擊將軍,後為右武衛大將軍,數次出征,在平定鐵勒叛亂中犯了錯誤而被降職。

李孟嘗:右監門副率,貞觀年間隨李勣討伐突厥有功,666年,暴病而死。

在這些人中,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段志玄、屈突通、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秦叔寶11人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Go5HIBd4Bm1__YfO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