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陳情令》的,就是變態嗎?

2019-08-07     K社編輯部



前天,#汪海林批陳情令#上熱搜了。

在《陳情令》播出一月有餘,豆瓣評分和口碑都逆風翻盤,從4.8一路漲到7+的時候,編劇汪海林在微博上發表見解,形容該劇「變態」。

兩天之後,他再次將炮火對準了《陳情令》,並直接用了「噁心」這個字眼:

這兩條微博在網上遭到瘋轉,大批粉絲跑過來在他微博底下進行評論。

汪海林也樂在其中,在評論中持續回復,不僅以「作踐自己」來形容《陳情令》的粉絲群體,還批評平台、投資人、創作人等相關人員恬不知恥。

粉絲指責他:「可以指點,但不要辱罵;不喜歡,請至少尊重。」

他回復——我從來不尊重我不喜歡的劇。

有人捧他的臭腳,他洋洋得意,甚至引經據典,引杜麗娘與看劇的粉絲作類比,看似文藝的緊,可稍微一想著「君子病」三個字,真是三分賣弄,三分猥瑣,還有三分忍不住炫耀出來的優越感。

等到圍攻的人群如潮水湧來,汪海林乾脆直接把頭像換成肖戰和王一博的合照。

就差在頭上頂幾個大字:「快來罵我」

01

於是很多人想問,汪海林到底是誰?

他是編劇、監製、製片人。

他是現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影協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

如果這一串頭銜還是過於陌生,那麼提起他的作品,恐怕沒人不知道——大名鼎鼎的《一起來看流星雨》,諸多經典語錄,至今「餘威猶在」。

作為業界著名編劇,汪海林的名氣遠遠大過諸位同行,倒未必是因為著作等身,而是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一些驚世駭俗之語錄出現在大眾眼前。

比如早在2016年,他就在微博上發表過一則言論:

對於小鮮肉的攻擊,向來是汪海林語錄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汪海林在北大作了他的年終演講,語言極盡諷刺,觀點犀利,痛批大IP+小鮮肉的模式

在這場對全影視行業的炮轟中,他口中的投資人利慾薰心,導演、製片人目光短淺,演員演技稀爛,親愛的觀眾朋友口味低俗,簡直是目光所及之處,「全員作風媚化」。

汪海林向大眾傳遞出來的另一層態度是:編劇是受害者,沒有好作品是因為好本子被埋沒,好編劇無人問津,所以爛演員橫行其道,影視市場烏煙瘴氣。

2018年的一期《圓桌派》上,他分享了明星「公關出軌」的藝術,賣弄自己對圈內規則的熟練程度;

緊接著又發表「某小鮮肉是爛片代名詞」的宣言製造吸睛話題——他的這個畫風太熟悉,簡直是照抄去年的演講:

本質上,他一視同仁地看不起這一代的年輕演員,但凡「小鮮肉」或者「流量」,甭管演技如何,統統就是一堆不可回收垃圾。

汪海林定義他們為沒有「敬畏心」的表演群體,赤裸裸地公開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

這番言論,在當初小鮮肉被集體唱衰的聲勢下,很是為他博得了一波喝彩。

於是汪海林理所應當的承擔起了某種意義上「公知」的義務。直到炮轟《陳情令》事件,大家終於隱隱覺得哪裡有些不太對勁了。

鮮肉=娘炮、看《陳情令》=變態、性壓抑

這像不像是你周圍那些自己一身肥膘的摳腳大漢,對著螢幕上的小鮮肉,從鼻子裡哼出一聲鄙夷?

可同樣的語錄,以更刻薄、更理直氣壯的形式出現在了一個號稱文化人的公知身上。

在他身上,我看不到作為一個公知的修養,只看到一個油膩中年男人的自負感和優越感。

02

先要說清楚。說《陳情令》拍的爛有問題嗎?

沒問題。

本來,作為影視圈專業人士,對當下熱播劇作出一些個人見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即使有時候針對劇本身的言論可能過激,但大眾仍然會抱著相對中立而寬容的態度評判,該讚揚時讚揚,該批評時也絕不手軟。

但是汪海林的言論,之所以讓人感到不適,是因為他把對一部劇的鄙視,投射到了對整個題材以及對一整個群體的侮辱。

他以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運用自己的口舌和學識,扭曲那些被他本人所不恥的對象的觀劇目的,並煽動性地帶動一部分同樣有偏見的人進行攻擊——譬如內涵女性追耽美劇的慾望僅僅來自自身的「性壓抑」,並將其作為結論堂而皇之地發表在公眾平台上。

無數的直男癌們,從此有了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語錄,汪海林憑著自己的學識,給他們遞上了一把誅心的利刃。

可笑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還說過:影視行業是價值觀的行業。

這次微博上的事情發酵了幾天,汪海林全然不懼怕被diss,可以看出來,他享受被罵,也愉悅於被捧臭腳。

於他,但凡罵聲,其中意味必然可笑,不過是一群無知蒙昧的觀眾依然在信口雌黃,而講真話的人卻註定寂寂無依。這種酸腐文人獨有的扭曲情緒,反而更讓他嘗到「在座的都是傻逼,只有我不是」的竊喜味道。

他陶醉在「高處不勝寒」的孤獨里,小眾的優越感在被大眾攻擊時達到了頂峰。

所謂的為了撥正市場而奮勇直言,早在一次又一次的「我獨醒」中,變了味道。

03

汪海林的發言很有其汪氏風格,「出口即邏輯」。

作為一個編劇,汪海林在評價演員時,首先考慮的不是演技和能力,而是對其粉絲和熱度一再追究,持續辱罵,猛烈炮轟。

他不吝以最低的姿態要求自己,卻以最高的要求對待觀眾,痛陳觀眾眼光低俗,只因觀眾和自己的品味不符。討伐內核蠻橫無理,毫無邏輯可言。

凡口味不同,陽春白雪是自己,下里巴人是觀眾。

一如當年,汪海林的雙標早已有端倪:

比如他說過這種言論:「我們公司有很多年輕的編劇,我明令禁止他們寫這樣的對白:「大人饒命啊。」「你好壞你好壞哦」。」

而他自己這麼多年拿得出手的作品呢?

除了幾位編劇合寫的《鐵齒銅牙紀曉嵐》,數來數去,竟然只有一部《一起來看流星雨》。

在審美上,他聲稱國內最紅的男演員是一些不男不女的人,對國家的審美安全造成威脅,而歐美的男演員才有強烈的男性標誌。

男演員=國家的意志體現,鮮肉=不男不女的演員。

這個在圈內還算有一些話語權的文化人,帶頭將小眾圈層和文化斥為異端。

事實上,大眾並非不知道國內編劇的地位和處境,也因此,對於國產編劇,無論是作品還是他們的控訴市場畸形的言論,大眾的包容程度,都遠超韓劇美劇英劇等等。

作為劇評號,我們更是不止一次聽過「韓劇8.5分以下我都不會看,國劇上了7分就覺得很不錯」這樣的句子。

大眾在盡力體諒國產編劇們的尷尬處境。

但,這樣的體諒和包容,什麼時候成了恃弱行兇的藉口?

成了部分掌握了話語權的編劇,甩鍋以及排除異己出風頭的萬能擋箭牌?

國產編劇生存不易,而同處境下的其他人在做什麼?

同為編劇的劉和平,不但完成了《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的驚艷作品(豆瓣評分分別為:9.7分,9.0分,8.9分),在對待不同類型的作品上,其寬容度也盡顯文人風範。

致力於倡導性平權的李銀河明確指出,小鮮肉與男色消費是是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必然,不同人活出不同的屬性是一件該被允許而不是批評甚至謾罵的事情:

而汪海林,作為公知人物,專業素養沒有露幾分,包容性是真的一點也不剩,也是難得。

事實上,他知名編劇的名頭也是噱頭大於內容——

知名編劇。這個詞,恐怕得拆開看。

《一起來看流星雨》的劇本和演繹難以言喻,但是其知名度可不就是有目共睹;

而《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雖然為人所熟知的是主編劇鄒靜之,但汪海林作為參與編劇之一,好歹也加入了第三四部的創作——儘管是系列劇中質量與口碑最低的兩部。

除此之外,明明是編劇,汪海林卻整日以專業影評劇評人自居,流連各大媒體平台和演講場所。

說到底,這個社會從來不反對「不同的聲音」,但是以局外人的優越角度,去評論自己從未了解過的作品,凸顯自己的小眾優越感,是一件多麼荒唐的事情。

作為一個圈內有話語權的公眾人物,以口舌之能煽動他人,抨擊觀眾,這種行為,實在無法讓人說一句:得體。

這種刻薄而自我的批評,對觀眾傷害是巨大的。

汪海林最終以他的自我滿足,給我們奉獻了一場惡感滿滿的演出。

但這個市場想要越來越正常,越來越開放,靠的是對題材包容, 對質量嚴苛的真正文人和編劇,而不是這些試圖凸顯自我的文化流氓。

【頭條號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IOfmwBvvf6VcSZGz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