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除了易出紳士,還容易造就「鬼才」。
不信?看看這個設計,你坐過這種像陀螺的椅子麼?
設計出這種椅子的人,就出自倫敦奧運會主火炬設計師托馬斯之手,
今天這篇,我就來好好嘮嗑這個設計鬼才的奇思妙想世界。
托馬斯·赫斯維克,業界是這麼評價他的——
一位被稱為「建築界的達文西」,當今世界的顛覆者。
他的奶奶是布藝設計師,媽媽是珠寶設計師,
故在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下,讓他對設計有著自己獨到的理念,
從小動手能力極強的他就經常鼓搗一些好玩有想法的小東西,
直至長大後,他的跨界建築的工業設計理念,完全顛覆了世人對於建築設計的認知。
托馬斯的設計一直天馬行空,打破著人們的想像力,
正常的公園長椅長這樣:
他的陀螺椅子變這樣:
傳統學校:
他設計的學校:
傳統酒廠:
他設計的酒廠:
他的思維從不局限於建設本身,而是跨越了建築,產品,雕塑的設計師。
在23歲畢業那年,他成立了一家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赫斯維克(Heatherwick Studio)。
時至今日,這家設計工作室的員工已有200多人,
大多數由建築師、設計師和模型製作師組成。
創立這間工作室後,他因設計出的一款「卷橋」The Rolling Bridge,
讓業內開始注意到這個初出茅廬的小「菜鳥」設計師。
不久後,他便接到了倫敦紅色巴士的改造項目。
毫無例外,50多年從未變換過造型的雙層巴士。
以前的紅巴士:
他設計的紅巴士:
直到他為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會館設計的「蒲公英」,
才讓他真正的聲名大噪。
「蒲公英」是透光的,外面飄過一片雲,人在裡面能感受到,
但是內部卻是防水的,全靠人工填了這6萬多個洞。
這個創意一開始並不被專家評委所看好,
但「種子聖殿」的環境意識概念和「種子銀行」的自然物種保護理念,
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上海世博會官方的力挺。
當然,托馬斯的創意設計還不止如此。
比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火炬就是他設計的,
也是炫酷得不得了。
後來,他又在上海他和英國著名建築設計事務所Foster+Parters合作,
為黃埔江邊的復星藝術中心設計出了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會跳舞的大樓」。
實物圖:
675 根黃銅金屬柱組成的移動幕簾,
讓這個建築物多了一種靈動的美感。
據說,他的設計理念是從中國古代的流蘇裝飾中獲得靈感,
才來構思出這個外立面的設計。
如今,會跳舞的大樓已經開放,
它用最奇特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了這座建築的特殊性,
也讓不少人被托馬斯·赫斯維克深深的折服了。
他曾說:
在我的設計世界裡,所有建築都不是一個炫技式的、冷冰冰的建築物,
而是跳脫了外在的形式化和結構化,打破邊界,完美地演繹著建築與藝術的關聯。
因此他自始至終,都在用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方法,
創造自己想要見到的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V7MXIBd4Bm1__YYu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