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助於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的現狀,接著分析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後提出了「注重農業人才的培養,加大農業多功能性開發,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啟示,進一步促進農村電商產業融合發展。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手段,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推動農村產業興旺發達,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而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此背景下,本文就農村產業各融合模式的現狀,提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此模式是指原產地農戶以農業為基礎,以網際網路為主要載體,使農產品銷售通過網際網路平台,依託現代營銷手段、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將農產品從產地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減少農產品的中間流通環節,使農產品的產銷有機結合,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該模式還可以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農耕體驗以及鄉村手工藝等業態,促進人流帶來消費,形成購買力和服務支撐。
案例1:金竹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位於浙江省遂昌縣妙高鎮西北部,其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已有2300多年的油茶栽培歷史。全鎮14個村均有大面積的天然原生態油茶林,總面積達3萬畝,占遂昌縣油茶林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該鎮黨委書記的帶領下,農戶採用傳統山茶油的種植與製作方式,再聯合趕街公司共同發起原生態金竹山茶油眾籌活動進行銷售,第一期眾籌活動在一周內就籌得5萬元。原生態、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保證了山茶油的品質,深受現代城市居民的喜愛。2008年,在金竹鎮第一屆山油茶開榨節上,山茶油價格每斤只有8元。隨著山茶油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山油茶開榨節的推廣,2018年的山油茶開榨節上,山茶油價格達到了每斤60多元,價格翻了好幾番。目前,全鎮山油茶種植總面積超3萬畝,年產值超過1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也翻了一番。通過山油茶開榨節活動,金竹鎮挖掘出潛在旅遊資源,逐步向「山茶油+旅遊」、「山油茶+民俗文化」等形式發展。
此模式是指原產地農戶利用當地原料或者引進外地原料,興辦加工廠,對產品進行加工,將產成品依託網際網路平台進行營銷和銷售。通過其技術優勢、加工能力以及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在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的增值收益。該模式還可以深挖當地的特色產品或服務,發掘歷史文化價值,發展旅遊產業,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案例2:東衡村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74戶農戶。該村的工業以礦產、鋼琴、酒業為主體,農業以蝦蟹、甲魚、蠶桑等為主。在農村產業融合實踐中,東衡村以打造高質量的鋼琴產業體系為核心點。1984年,時任洛舍玻璃廠廠長王惠林創辦了洛舍第一家鄉鎮鋼琴企業,隨後逐漸形成了東衡村的鋼琴產業鏈。目前,東衡村共有41家鋼琴企業,其中11家整台鋼琴製作企業,30家鋼琴配件企業。2018年全年鋼琴總銷售3萬台左右,鋼琴產業產值達到8億元,產量占全國的15%[1]。東衡村在做強本村鋼琴產業的同時,還聯動周邊經濟發展薄弱村,2018年帶動周邊各村分紅收益141.8萬元。
東衡村以探索高效農業之路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發力點。該村以「礦」基為基礎,開展閉坑礦地復墾。2012年以來,東衡村通過礦基復墾等方式新增耕地2109畝,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探索新型種養殖模式,加強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和科技化,致力於打造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東衡村通過鄉村旅遊進一步推動農村各產業的同步發展和深度融合。該村立足千年文化,建成3A級村落景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為村莊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旅遊帶動的三產產值實現1億元。
此模式是農村一三產業融合和農村二三產業融合基礎上更加成熟健全的農村產業融合體系,即以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工業資源為基礎,利用現代技術,興辦深加工工廠,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並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實現與終端消費者的直接連接,從而形成集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完整模式。此模式還可以吸引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利用其技術、資金和人才優勢,或者創辦農業產業園區,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種植、養殖,或者利用農村生態文化資源,開拓農業的休閒觀光旅遊資源,進一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
案例3:仙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位於仙居台灣農民創業園的核心區,總面積約7200畝。自2017年創建以來,園區以「網際網路+」、「綠色+」、「科技+」、「旅遊+」以及「文化+」農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在各項建設中取得顯著進步,致力於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示範園。至2018年底,示範園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到1928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7250萬元,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7130萬元,鄉村旅遊總收入達到2800萬元,涉農二三產業收入已超過農業收入[3]。
園區通過「綠色+」大幅度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先後引進水果、花卉、中藥材品種1457個,打造有機農產品品牌12個,實現產值2.4億元。並打造「神仙居」縣域公共品牌,推廣仙居特色有機農產品,通過自建電商平台——仙品牛選商城,進一步拓展全渠道銷售網絡。2018年,園區農村電子商務銷售額達2700餘萬元。園區依託於「旅遊+」開展相關農業活動,比如:茶花節、草莓採摘節、櫻桃採摘節等,帶動旅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園區以仙居楊梅、仙居雞、鐵皮石斛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為抓手,帶動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市扶貧攻堅項目推進。
目前,園區已形成種子種苗研發、有機農產品生產、高檔花卉苗木種植、名貴中藥材生產、農產品深加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多元發展格局,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寬農民增收鏈,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戶只從事生產,按照傳統的原始模式來發展經濟,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功能形態認識不足,融合發展水平不高,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農業的農產品加工主要以初級加工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農業產業鏈中的產加銷脫節或者從生產到銷售之間的各個環節銜接不緊密,導致產業融合鏈短、價值鏈低。另外,一些地區的融合項目存在同質性,創新能力弱,缺乏新技術、新業態以及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為搶占市場對資源過度開發,打亂市場競爭秩序,環境遭到嚴重破壞[4]。
目前,我國農業與二三產業的縱向融合較多,橫向融合偏少,主要原因是對農業多功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不足。農業的多功能性並不只是生產糧食等農產品,還包括了日趨重要並不斷擴大的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穩定等社會功能[5]。
除了保障食品安全與保護生態環境以外,農業的功能更體現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比如鄉村旅遊、農耕體驗以及鄉村手工藝等就是農業依託於歷史文化價值與其生產功能相結合的典型例子。尤其在一些經濟較落後地區,由於對農業的多功能性認識不足,往往局限於農業的生產功能,忽視農業的其他功能,導致一些古村落、手工技藝、民俗禮樂等因缺乏保護而逐漸消失。
目前,在我國的農村產業融合中,農民和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完善,農民很難與企業合理分享全產業鏈中獲得的增值收益。大部分農戶主要以單一的農業種植為主,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在全產業鏈中的市場份額占有率及利益分配中處於劣勢,難以建立合理公平的利益聯結機制。另外,一些地區的產業融合項目的利益聯結機制缺乏合理的規範制度,使得農民不能合理分享產業融合發展帶來的增值收益。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主要以訂單型的方式和企業合作,在分配中獲得的收益較少;而少部分地區以股份合作型的方式與企業合作,在經營中所得收益很難做到按照股分量化到人和戶,部分合作名不符實。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亟需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大批新農村建設的專業技術人才,以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持久穩定地發展。通過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來吸引和留住人才,為新時代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同時,通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等培訓,提高農民的電商操作技能、現代農業生產加工營銷技能和產業融合能力等,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要深入開發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功能,推動農業與加工產業、旅遊產業、文化教育產業等融合發展,開發休閒、觀光、體驗、養生等旅遊新業態,創建農村電商、智慧農業、農產品定製等「網際網路+」新業態,統籌規劃農村自然、生態、文化資源,打造農村新興創意產業,帶動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的全產業鏈發展,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發展訂單農業,規範農民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鼓勵企業與農民進行產銷合作,引導支持農企開展合作股份制,實現「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利潤分配機制,探索產學研多元利益機制和農企多元化雙向合作方式,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等建立利益共同體,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和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使農企之間可以互利共贏、風險共擔。
不斷改進交通網絡、通信網絡、物流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為農村產業融合各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農村電商作為現代農業的新業態,在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而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完備的基礎設施。因此,要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各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其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簡介: 楊孟瑩,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村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
基金: 浙江省供銷社2018年度科研項目(項目編號:18SS20),項目名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產業融合模式研究;
來源:電子商務202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