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學校外的小賣部,都是一個神奇的社會網絡

2019-05-21     妮妮小屋


01

前幾天,我被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告知,孩子可能帶了作業答案到學校,怕抄答案。

大概是兒子向同學吹牛,說自己有學校練習冊的答案,不過在媽媽手上。老師還是擔心孩子帶到學校抄答案。(多麼負責的好老師呀),專門打電話提醒我這件事,讓我檢查一下答案放好沒。

我著急的下班後,第一時間沖回家,馬上到我的秘密地點一看,答案就在那安靜靜的躺著,一切都好好的。

我趕緊給老師拍了照發了微信,老師這才放心。回想起買這本練習冊的答案的經過,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因為假期預習時,需要提前購買這本練習冊。對於我這個數學白痴來說,如果沒有答案,我簡直不知道孩子做得對不對。

記得我單獨買這份答案,還花了10塊錢。老闆把答案藏的好好的,單獨鎖在一個柜子。

多半是為了主動配合學校,生怕學生買去抄答案,最後追本溯源,把禍事引到自己身上,接受老師和家長雙重譴責。

看來,兒子學校外頭的小書店都還是很有職業操守,平均100本練習冊配一本答案,並且只有少量的幾本。而且答案只能賣給老師,以及個別像我這樣愛和老闆講道理,推心置腹訴說購買理由,就為買個答案檢查作業的家長。

哪些錢可以賺,哪些錢不能賺,老闆們的心中都有一桿秤。(比如說這本學校里會用到的練習冊,其實價格並不便宜,還不打折),但外面書店都買不到最新版,老闆就能滿足你買到最新版的需求,還能送貨上門。

堅持了底線,不賣答案給學生,不為了短期利益放棄長遠利益。書店的老闆也是有操守的。

02

接著我又順著這個思路,仔細觀察了一下學校外面的其他店鋪。

發現學校外面的小賣部,還真的是一個自行運轉且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社會網絡。

比如說文具店開放的時間,絕對是早上最早一批學生到校的時候,就已經燈火輝煌。

那時賣文具的老闆,還處在睡眼惺忪中,迎接著忘帶文具前來匆忙購買的學生。

清晨的購買群體並不是人流量的高點,但是這樣的服務時間,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承諾。

下了晚自習後,文具店裡就熱鬧了,學生們總是及時的去補充自己需要的用品。

有意思的是,老師們鼓勵的文具總是供應充足,一些新奇古怪的文具總是躺在不起眼的角落裡。

清晰的了解老師們的意圖,哪些東西買了進學校,可能會被沒收,老闆真的比家長們還清楚。

有的時候為了避免風險,只要有一個老師提出異議,老闆們就會把它放大到整個學生群體去思考。

再觀察一下,學校外面的飲品店以及麵館,都會為了迎接晚自習下課的購買小高峰,特意用足一些料,真心實意的滿足學生們的加餐需求。

聽說之前,有一個租鋪面給別人的房主,看到學校里取締了小賣部。就想到把自己,位於學校對面,最好位置的房子,趁著房租到期收回來,自己僱人賣零食。

結果還沒開始正式運營,就傳播的沸沸揚揚。不脛而走的後果是最先遭到了周圍商戶的集體譴責,認為這個老闆干這事簡直要不得。

最終房主沒法承受這個壓力,只能自己灰溜溜地把鋪子鎖著,不敢輕舉妄動。

這種種的跡象都在表明,學校外的小賣部,依託學校的發展,總是自覺調整著一個小型的社會網絡。

03

我想起羅胖有一期節目,也講到了自下而上的社會網絡管理方式。

他說,在美國的四萬多家中餐廳,基本上規模都不大,很多老闆之間也相互不認識,但最受美國長途大巴車司機歡迎的,就是這些中餐廳。它們不光是物美價廉,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美國人心中,這些中餐廳提供非常穩定的食物,為他們形成了一種長期的食物依賴。

這種感覺,有一些像我們吃某當勞。不僅物美價廉,最重要的是,哪怕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味道也都很一致,同樣是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供應,讓我們形成了一種就餐依賴。

但麥當勞做到這樣全球一質的標準,是通過大量的培訓投入不斷輸入,動用了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才實現。

而這些華人小餐廳,誰又來培訓他們,管理他們呢?他們幾乎個個都是單打獨鬥、為什麼他們也能形成每個人心中相對穩定的長期供應?

羅胖說的結論很有意思。原來這些食物的中餐盒供應是同一家公司,宣傳單也是僅有的幾家公司提供,這些供應商、某種程度上就起著社會網絡中關鍵結構洞的作用。

這也就像學校外面的小賣部自動圍繞著學校這個關鍵結構洞進行自我調節和改進一樣,可見社會網絡運行法則,真的是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胞里。

04

組成社會網絡最關鍵的因素——人的因素,是這個網絡體系的重中之重。

某種程度上來說,了解了社會網絡的特點,我們更應該清楚,自己在社會網絡中,可以怎樣通過認知差,獲得更多的自我成長。

要知道,大多數人不管是交朋友還是找伴侶,都喜歡找和自己相似度比較高的人,也就是同質性特徵非常吻合,總認為這就是吸引力法則帶來的自我選擇。

但清華大學的鄭路教授提出的一個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他認為現在尋找伴侶,在解決情感連結方面,同質性會帶給人更多的安全感,的確會更適合。

但是選擇創業的合作夥伴或者是工作環境中,反而選擇和更多完全和自己不同的人在一起,也就是充分的使用異質性特徵,更容易激發出彼此的靈感,找到跨界的空白點,創造出更多全新的內容。

這也許是了解社會網絡的主要特點後,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更多幾分理性的分析,也能在思考問題的方面,多給自己一些拓展空間和思路,從而有更多自我選擇的能力。

任何小事背後,都有更深的邏輯運行,希望你能通過閱讀這篇小文,比別人多看到一點,多想到一點,發現生活里點點滴滴背後的真相,真的是件很有趣的事。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fGRGmwBmyVoG_1Zp-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