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類家庭與學霸無緣,不是父母不用心,錯在教育方式

2019-08-29   母嬰期刊

文/可馨育兒

教育孩子是一件苦中帶樂的差事。父母要很完美、耐心、有教養、不暴躁,很多父母都是有缺點的,懷孕時寶媽從書中學育兒知識,想著後面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教育孩子,事實上,並不是你想這樣做就能做到這樣,有很多時候的溝通是無效的,一遍兩遍三遍再好的脾氣,都會生氣了。

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已經接近尾聲,看完後內心深處仍沒有辦法恢復平靜,因為這部劇真實反映了很多高中生的日常,所以莫名的感觸!劇中的英子的生活讓人有悲有喜,家庭的不完整,教育方式的問題,真實反映出了孩子的內心,而磊兒更是學霸的代表,不過是不一樣的學霸,是個「醉酒」的學霸。

一個人的賽道

從小到大在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家庭環境、學霸的智商、條件的同學中長大,後來工作在身邊北大、清華高智商的同事、海歸同事。

後來,有個學霸弟弟分享給我一句話點醒了我。

我從來不與別人比,只和自己比。只要自己現在比昨天好就可以。

從此以後,我就在一個人的賽道里行進,與過去的自己比,只要向前就足矣。

巢湖學霸張越洋

他是一個生活在城市裡的男孩,家裡有爸爸媽媽和他,爸爸幹著水電工的工作,卻是藥物不離身,因為患有你高血壓與糖尿病,每一種都是除不了根的病症。他在上小學最後一年時,媽媽為了照顧家裡的老人,媽媽辭掉了工作在家照顧一家老小。

而父母的薪水微薄,既要供張越洋上學,又要負責一家人的吃穿住用,日子過得並不輕鬆。深知家中拮据的張越洋,打小比較懂事,不拿生活比較其他孩子,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發憤圖強,尋找出路。

媽媽對其嚴加教養,但是三觀是比較正的。小小年紀在四年級就可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媽媽放心不小,他並沒有讓家人失望,進入中學、高中都比較順利,在高手過招的學生時代,他始終以前十的水平成為佼佼者。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學霸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呢?媽媽照料張越洋的學業及生活,小學每天接送孩子,進入高中,媽媽選擇對兒子進行陪讀,每天都忙到深夜。媽媽的觀點是,孩子從小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學業是一件需要嚴謹對待的事情,不僅如此,還要端正、勞逸結合、做事利索。小學前三年以孩子的興趣與玩為主,找到他的興趣、專長、偏好非常重要,到了高年級之後,應該重視孩子的學業了,好的基礎決定其以後是否順利的關鍵。媽媽還讓孩子上了奧數與英語班,一直從小學到高中,這樣對他以後的英語、理科的學習助推了一把。



張越洋向媽媽提了一個小要求,是否可以給自己買雙貴點的籃球鞋。沒有讓父母失望,最終以684分的理科分數進了清華大學。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的理念是,承諾給孩子的話,必須要兌現。媽媽在高考後買了一雙鞋子,這對於張越洋來說,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雙了,特別愛惜,參加幅度大的運動不舍穿在腳上。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重要性

對於學子而言,有學霸就會有渣,不是父母不夠用心,錯在了他們的教育方式上。學生的學習問題,與家庭關係密切。一位老師在聊到教育學生時的感受,她這樣說。



1、家長控制欲太強

有些學生家長控制欲過強,學生的大小事都要管,這讓學生的思想受到束縛,失去了思想自由的空間,孩子唯命是從。學生有別於家長的想法,家長就通過長者的權威來壓制。久而久之,學生內心心生怨氣,承愛不了時就會瞬間爆發,一發不可收拾,連家長都可能不明就裡,孩子怎麼會這樣,學生有可能走向極端。

2、給孩子正面鼓勵極少

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給予的正面激勵非常少。卷子滿分120分,學生考了100分,補課老師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成績非常差,孩子一直達不到令家長滿意的成績,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受挫。曾有這樣的一個學生,家長跟老師交流時稱,學生不努力,太懶散,但是這個學習的英語基礎並不差,老師極力向家長解釋,學生本身底子很好,這樣才打消了家長對孩子的偏見。



3、家庭氣氛比較壓抑

學習是檢驗孩子優劣的唯一標準,孩子的除了學習之外的所有訴求,家長視若不見。學生本來想向家長做情感宣洩,事實上,家長也是孩子很好的宣洩渠道。然而,不少家庭,孩子念到中學時,就很少與家長交流了。原因也有很多種,學生與家長唯一的話題就是成績,這樣的情況,在孩子上高中時,談論成績達到最高峰。甚至讓學生與家長的關係像仇人一般。

家長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幾乎無計可施,於是希望老師能夠填補這個空缺。但是,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還不如家長。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之下屈服,並不是內心真正的認同。在此建議家長,避免青春期出現問題,要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提前做好鋪墊,學生和家長有效溝通,家長給孩子營造民主、友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對於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大有裨益。

圖片來源網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