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天后宮偶遇小天后,都說天后宮有故宮的范兒

2019-11-25     朱文鑫

韓導說,汀州之美,無處不在。於是,如約到了福建長汀。長汀也稱汀州,「小天后」從福州趕來,於是四人一起走進了汀州古城,古城有座譽為小故宮的天后宮。

天色漸晚,古城牆的朝天門砸餘輝里閃著光芒。這裡過去是長汀的東城門,汀江一隔,城門一關,汀州城就是世外桃源。過朝天門後就到了汀州天后宮。

天后宮歷來是古汀州八縣民眾朝拜媽祖的聖地。以前以為,只有沿海地區的民眾才供奉媽祖…到了汀州,林老師是汀州民俗專家,他告訴我說,汀州人憑著"媽祖保佑"的信念,鼓舞著他們產生戰勝汀江航運種種困難的智慧和勇氣。他們將大量土特產運到潮汕以至出口東南亞各國,再將鹽、海產、布匹百貨運回汀州,使汀江的船隻出現"上三千,下八百"的繁榮局面。

汀州位於閩、粵、贛三省文界的山谷之中,周圍叢山環繞交通極為不便。汀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原名「三聖妃宮」。宋代紹定年間,汀州知府李華及著名法醫鼻祖、長汀縣令宋慈,開闢了汀江航運。但汀江灘多水急,經常出現觸礁翻船事故,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為企求護海女神媽祖庇佑航運安全,人們依照潮州媽祖廟的樣式,在汀江河畔修建了媽祖廟。

每年天后宮還舉行三次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即正月初八的民眾迎媽祖、二月媽祖出巡、三月二十三媽祖聖誕。

正是媽祖信仰產生的力量鼓舞下汀江航運發達,使汀州客家人能以走向粵、台、港、澳,走向世界五大洲。因此海內外5000多萬客家人,都稱汀州為"客家首府"汀江為"客家母親河"。

汀州天后宮位於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台、鐘鼓樓、水閣樓、前殿、正殿、後殿及聖母間組成。四面環水,是汀州八邑敬奉媽祖的場所和旅遊觀光勝地。

天后宮正面是高大恢宏的石牌樓,中門兩邊分別鑲嵌著"龍鳳呈樣"等四塊大型壁雕。門聯為"天紀神力海不揚波穩渡慈航登彼岸,聖母恩德民皆樂生遍傳顯績降人屍",門楣"後德配天"上方石斗拱托起的盾額刻著"天后宮"三個金色大字。左右邊門額楣分別鏡刻"河清"、"海宴"。進門後兩邊門中間是戲台;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兩廊中間的空坪布局別致,前段石板墁地一塵不染。

天后宮的前殿供桌上可上供葷菜,正殿則不能。因為媽祖是海上女神,區別於佛,有時可供葷菜。供桌後面是天井,天井兩廊玻璃框內有風、雨、雷、電等十二神將塑像,他們各執兵器威風凜凜。十二神像廊再上幾級台階便是正殿,為抬梁式建築,跨度較大,與前殿相似,二根石柱上的纏龍初栩栩如生,雙層如意斗拱承托的五鳳樓與前殿五鳳樓形成遞進層次。

天后宮大殿明亮莊嚴,後殿叫"積慶殿",供奉著媽祖父親林願、母親王氏塑像。積慶殿右邊是聖母間。錦被繡枕、龍床梳妝檯、紅木桌椅、油漆木地板,布置得古樸典雅,充滿閨閣氛圍。

1997年台灣台中龍天宮的朋友們,不辭辛苦,特地來到長汀,恭迎汀州媽祖分靈渡台供奉,並尊汀州天后宮為祖廟。汀州媽祖架起了海峽兩岸友好橋樑。

歷經800多年風雨的天后宮,依舊紅牆黃瓦、雕樑畫棟、在陽光下格外金碧輝煌,被人們譽為南方的小故宮。我走在古汀州的夜色中,汀江依舊保持著"上三千,下八百"的繁榮局面,夜色里只見汀州好一派"十萬人家溪兩岸楊柳煙鎖濟州橋"的美好景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QI7pG4BMH2_cNUgFV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