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在日常的投資活動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其目的是勸誡投資者不要孤注一擲,如果將財富投資到同一個地方,必然會引起相應的風險增加。
這句話出自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的「投資組合理論」,被無數投資者奉為經典,而大部分人不知道,這句話完整的表述其實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裡。
後半句是在提醒投資者,過於分散的投資會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在陌生領域的投資風險,減少利潤空間。
雞蛋就是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股神」巴菲特作為投資界的不敗神話,就將「不把雞蛋放在太多籃子裡」踐行到了極致。巴菲特認為應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它。
在巴菲特的投資習慣中,他一直遵循「不投資不熟悉的股票」這一原則,一定要基於深入調研,將投資集中在自己熟悉的行業。
誤區二 、小錢無所謂,大錢別浪費就行
對合理的大額花銷拮据而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適當節約是理財的誤區。事實上,快節奏的碎片化生活有很多小額花銷會對個人理財造成不小的壓力,每個月這些花費甚至會占到收入的1/3。
說到這,小迪先給你講個段子。
今天去醫院,醫生說:你有15年的煙齡,你要是不抽煙,攢的錢都夠買寶馬了。我一聽瞬間這暴脾氣就上來了。我就問:醫生,你抽煙嗎?醫生說:我不抽啊。 我又問:那你的寶馬呢? 醫生說:在樓下停著呢,怎麼了?我說:沒事,我就問問。
一包中檔香煙50RMB / 每個月
抽12包=7200RMB/ 年
一杯星巴克35RMB / 每個月
20次= 8400RMB / 年
誤區三 、有錢人才理財,沒錢人只能攢錢
很多人認為,既然年輕的時候靠理財發不了財,那麼就不需要理財了。這也是錯的,理財貫穿一生,越到後期越有用,年輕的時候依然要花10%的精力來理財。
首先,通過做生活預算,我們能夠科學規劃自己的消費、收入、儲蓄,錢去哪兒了這個問題隨之迎刃而解,而記帳能夠保證我們清楚的知道每一筆錢的走向。
每當要花500元以上的錢時候都提醒自己一句,在備忘錄中記上一筆。往往記錄花費的過程會讓我們思考,這筆錢是不是可以省下來或者未來再支出,這個過程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少衝動消費。
比如就選擇存款國債等不費腦子的理財方式,從而白白浪費了應該賺取的數萬到數十萬收益。
投資理財是一門複雜的科學,學會受用一生,越早開始越好,年輕的時候花少量的錢和時間買經驗,非常必要。
誤區四 、人到中年後依然認為工作比理財重要
人到中年後,大多數人工資收入會遇到瓶頸,如果理財收入很少,工資仍然是支持家庭的唯一收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人前半生的主要收入靠工資,後半生主要收入靠投資。如下圖所示:
巴菲特的財富增長就是這個道理最好的說明,如下圖所示。
工作與理財其實是同等重要,僅僅在於表現時期不同。年輕時工作最重要,憑藉工作我們能夠最快最穩的賺到最多的錢,完成原始積累。
中年以後工資會觸及天花板,就需要靠我們前面積累的資金投資賺錢,讓雪球越滾越大,收入越來越多,最終衣食無憂,財務自由。
更多金融趨勢分析、投資技巧講解、理財知識,理財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亞洲財經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