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兒藝的兒童劇《風箏》預期在「六一」期間雲直播。
春節到盛夏是演出行業旺季,今年因為疫情,演出取消或延期,西安各文藝院團度過了一個難得「閒適」的春節。和影院相似,劇場何時開啟仍是未知數。在這個特殊環境下,文藝院團紛紛加入線上「突圍」賽,也看到了網際網路+戲劇帶來的各種可能性。未來雲戲劇和劇場會相融共生嗎?專家認為疫情後,觀眾進劇場習慣不會變。隨著雲戲劇觀看「體驗感」升級,打破地域感等優勢,將給戲劇呈現增添新引擎。
拓寬新領域轉戰到「雲端」
記者獲悉,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僅1月到3月全國取消或延期的演出就有近20000場。疫情發生後,陝西多家文藝院團徵集作品、自創作品、搭建線上平台,如陝西人藝誕生了自己的微文藝規範和標準。還有的跨界拓展新領域、在轉戰雲端時發現更多路徑。
「我們有了廣播劇新技能,真的沒有想到。」西安兒藝院長王麗虹告訴記者,當疫情一發生,被感召的創作熱情如流水,但思來想去只能通過聲音來表達。於是就有了3部根據疫情中發生的感人事件改編的廣播劇:《我們最知道摘下口罩的你有多美》《一袋奶糖》和《夕陽里的溫暖》。耗時共1個月,其中2部劇本自創,第一部還登陸央廣新媒體端熱播。
「這是成立60年的西安兒藝首次涉獵廣播劇,本是無奈之舉卻沒想到這麼順利,獲得聽眾認可也獲得專家認可。」王麗虹說,兒童劇演員本身有聲音優勢,但之前從未想過如此運用,這次試水後也讓劇團開拓了新方向。「疫情過去,有演出也有廣播劇。」她說將把院團儲備的優秀兒童劇目陸續製作成廣播劇,讓小觀眾多一個線上感受兒童劇的途徑。同時正在排練的一部兒童劇《風箏》將在兒童節推出,屆時可能會通過雲直播,給孩子們公益播出。
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在排新戲中拓展著領域。秦腔名家、三意社社長侯紅琴告訴記者,目前已排完抗疫題材秦腔《青春逆行》,講述不同崗位平凡人在疫情中的付出。秦腔《秦豫情》進入雲排練,還在籌備一台包括小品、歌舞、傳統戲曲、民樂等藝術形式的綜合晚會,還有一台精品折子戲。「疫情過後,我們同時有4台演出(劇目)推出。」
「雲端」風也吹進了三意社。「不能演出時要想辦法和觀眾建立聯繫。」侯紅琴說,三意社新開了快手帳號,並在官微上積極推文。將練功、新劇、名家唱段等信息每天發布。還一周三次和陝台《秦之聲》官網連麥,通過網絡平台和戲迷進行秦腔的說、唱、聊。「通過雲端見面,看到觀眾反映依然熱烈,很欣慰。」她說,三意社籌備已久的緬懷秦腔表演藝術家肖玉玲的戲曲晚會在4月進行雲直播。原本為期一年的劇場追思演出,也要通過雲平台演出。
戲劇和影像的融合由來已久
觀眾習慣走進劇院看戲劇,院團習慣了現場演出,技術的更替、疫情的特殊期間,讓戲劇人和普通觀眾聚焦在雲直播、雲戲劇上。其實,將戲劇用影像方式呈現在中國早有先例。那就是誕生於1905年,繁盛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戲曲電影。「中國電影是從戲曲借鑑來的,因此一直有影戲傳統,為中國電影帶來獨特的傳統美學和藝術特質。」陝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牛鴻英告訴記者。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和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戲曲電影。《野豬林》(京劇)、《紅樓夢》(越劇)、《天仙配》(黃梅戲)、《花木蘭》(豫劇)、《火焰駒》(秦腔)等大量優秀戲曲劇目都搬上過電影螢幕,引發了全國風靡,形成當年的戲曲電影國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戲曲電影數量和故事片不分伯仲。
無論當年還是今時,只要涉及戲劇「移步」影像平台播出,都要解決「如何給觀者提供更好觀看體驗」。當年戲曲電影不是單純紀錄戲曲舞台表演,而是用各種布景、實景設計、特技等,以符合電影呈現方式表達,又不失傳統戲曲舞台魅力。「一個新的技術來了,傳統藝術不斷去融合,借鑑進來,不斷傳承。」牛鴻英說,從戲曲電影發展可以看出,傳統美學的底蘊滋養著電影發展,並滲透到大眾藝術中。即使到了今天,和歷史相關的電影題材仍有戲曲的影子。
曾盛行的戲曲電影並沒有取代現場演出,今日雲戲劇的未來也備受關注。
未來版雲戲劇不會取代劇場
當疫情結束,線上和線下戲劇演出是何種面貌?戲劇界和觀眾最關注的是,技術日新月異,雲直播、雲戲劇能帶來劇場般觀看效果嗎?如果可以,雲端會不會有一天取代劇場演出?
戲劇界公認的標杆,已建立10年的NT Live(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直播平台)或許可以作為例證。它線上線下一樣購票、入場、戲劇直播或重播模式,高清影像和拍攝技術,讓不少觀者感嘆不輸劇場。大量經典劇目已被引入中國等多個國家,也吸引了一大批戲劇迷的追捧。「2018年,西安音樂廳就上映了NT Live經典劇目《簡·愛》,2019年也有一些經典劇目在西安上演。」牛鴻英看過其中幾場演出,感受很震感但和在劇場不太一樣。「現場高清影像的質量非常高,還增加了花絮、採訪、揭秘劇場等。頂級演員演出經典劇目,藝術水準非常高。」她從播出效果看到在技術層面最大限度還原劇場呈現,內容層面也不是簡單的高清還原,凸顯了高審美很吸引人。
去年5月,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在北京舉行,國家大劇院民族舞劇《天路》在首都電影院、手機端、電視大屏端等多渠道同步呈現,給觀眾帶來真實清晰的震感感。「未來虛擬技術運用得好,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沉浸感,但我覺得雲戲劇還是不能取代劇場。」牛鴻英提到,演出現場每一次演員表現都不一樣,而且很多劇目在情節設置上有互動設計,這是線上取代不了的。「我覺得是各有各的特質,都會有人喜歡。」她說,因為製作成本和接受度的原因,目前來看雲端更多呈現宏大題材的經典作品。
戲劇人也認為戲劇現場無法取代。王麗虹說,通過雲直播能看到一些經典戲劇,未來也會成為戲劇藝術傳播的表現手段之一,但戲劇誕生已2000多年,人們依然進劇院看戲劇。疫情結束,觀眾還是會進入劇場的。侯紅琴認為,戲劇藝術的魅力所在就是在劇場,演員的演出需要觀眾。「我覺得沒有觀眾直接面對,就不能稱之為戲劇。」但她也認可,雲直播、雲戲劇可能會帶給更多年輕觀眾親近、觀看、了解秦腔的機會。
各有所長因此都有各自的觀眾群,這可能是未來雲戲劇和劇場呈現的樣貌。畢竟和一部電影全國院線同步播放所不同,等一出好劇到所在城市演出並不容易。從這個層面看,雲直播、雲戲劇運用得好,可以開拓出更廣泛的涵容量,滿足更多人群需求,發掘出新的觀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