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的人間煙火

2019-09-08   看懂上海

彭浦新村,曾是上海規模較大的、配套齊全的居住區之一,如今它已滿一個甲子,成了「老彭浦新村」。隨著城市發展,那裡的房子老了,市井味道漸漸消散,但在彭浦人的心中它仍然是一片樂土。

關於彭浦新村,網上各種文字記憶,開篇之前,先摘錄一段作者吳旭丹在2009年寫的回憶文章,讀來和這標題頗為契合:

「當年,這裡(彭浦新村)基本上就是塊荒地。池塘、小田野、土堆、小山丘。周末的日子,爸爸常常會帶我到窪地里抓田雞、拔茭白、挑野菜,我也常和小夥伴去「靶子山」上撿彈殼,拾松塔……童年的歡笑聲,撒遍了彭浦的每個角落。學生生涯,美好的記憶總是停留於弄堂口那家麵食店裡的湯圓,小賣部的各種小零食,還有校門口阿婆的炸年糕……」

「彭浦」的歷史變遷

要說「彭浦」二字的歷史,說來你別不相信,一直可以追溯到宋元年間!而且解放前的歷史裡,一直是獨立於閘北的。

1

彭浦鎮

一個「浦」字,首先告訴大家,這裡原來有入海口、或者河口。對了,這就是「彭越浦河」,南起蘇州河(昔稱吳淞江)、北至走馬塘,全長7.4公里,是當地干河,朝潮夕汛衣食萬家。

傳說宋元間,吳淞江江潮洶湧,呼「霸王潮」,為鎮江潮,立漢功臣彭越為神,於潮神殿後,建彭王廟。

廟建成後,引車賣漿者、攤販商賈、酒肆依廟聚市,城裡人也陸續來此居住,年久逐成小鎮,曰「彭浦鎮」。

2

彭浦廠

傳說歸傳說,彭浦有建置,還要屬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朝廷在彭王廟設「彭浦廠」,向災民賑施粥,災過,廠也隨之撤消。

3

彭浦鄉

上海開埠後,租界向北拓展,彭浦鎮地控南北交通之隘,市面由此日盛。宣統三年(1910年),彭浦由廠改鄉,建置由此始。1928年,和閘北同屬為中國首批區級行政機構。

1958年鄉境劃歸為閘北區,但鄉的建置依舊存在,在區劃和行政上仍屬寶山區管轄。1992年完全併入閘北區。

彭浦鄉背靠大都市,種植蔬菜歷史悠久,一直在市郊27個主要蔬菜鄉中,處於領先地位。

上世紀90年代初,鄉鎮企業又異軍突起,舒樂襯衫總廠,又成為了全國鄉鎮企業的排頭兵。

1992年5月,彭浦鄉還獲國家統計局頒發「中國億元鄉鎮」銅牌匾。1998年,彭浦鎮成為全市唯一居委建設達標鎮,實事工程連續三年為市優秀單位。

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

「四個街坊、三條路、兩個紅綠燈、兩條公交線」,這些曾是滬上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的寫照。

彭浦工業區,曾擁有「中國第一台大型天線座、第一台推土機、第一台氣動電控冷軋機、第一台水管式工業鍋爐」,相對應的,彭浦新村,便是創造這些「第一」的工人階級的集中居住地。

1951年的上海鼓風機廠

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許多有著霍華德田園城市的特徵,比如曹楊新村、同濟新村等。

而位於如今1號線彭浦新村站東側的彭浦新村核心地區,當年,同樣充分顯示了田園城市的理念。從新村任何一幢樓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步行只需幾分鐘。電影院、小菜場、學校、幼兒園、社區醫院、公園,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新村附近。

最早的彭浦新村,其實就在聞喜路附近,聞喜路算是老彭浦新村的策源地。

彭浦新村,1959年開始規劃和建造,該新村規劃由市規劃院編制,前後六次,時跨26年。

彭浦新村建成後,又經歷了1980年和1984年兩次地域擴大,拆遷了12個自然村,建造新村住宅和綠化。

1965年,電影《年輕一代》中的彭浦新村

1990年代中期,彭浦新村仍然按照工人新村的理念,按部就班地規劃、建設著,直到洶湧而來的商品房建設,才改變了這一進程。

1994年,彭浦新村居民共達15.8萬人,成為全市規模較大、配套齊全、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居住區之一。

以山西地名命名的路名

聞喜路和平順路是與彭浦新村同時建造的馬路,兩條馬路呈「丁」字形交匯,構建起彭浦新村最初的版圖。兩條馬路都以山西省的縣名命名並不是巧合,而是這裡正屬當時上海城區的正北部,對應全國地圖上的山西省位置。那時候,聞喜路東起平順路西止共和新路,只有短短的幾百米。平順路更短,只有聞喜路一半長。此外在彭浦地區,汾西路、保德路、曲沃路等,都源自山西的名郡。

其實,不光是彭浦新村,解放後,隨著閘北不斷向北面發展,此時命名的新路名,都以山西省地名命名的居多,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大寧路、平型關路、汶水路等等。

「阿拉彭浦鄉下頭」

彭浦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開啟的不算晚,最初的歷史,源於「一二八」淞滬抗戰。

當時,十九路軍要從南翔、大場方向進入閘北主陣地,為了打通上海北部的運輸通道,就在彭浦地區修築了多條戰時通道,這些就成為了今天的場中路、一二八紀念路等等。

遺留的碉堡

新中國建立後,在場中路兩側,當年陸陸續續建起了上海乳品五廠、長征聯營製藥廠、上海飛機製造廠等單位。

上海人印象最深的,還是1959年建成的彭浦機器廠。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像這樣的「全民大工廠」出來的小伙子,是上海姑娘心儀的結婚對象。

雖說從1958年開始,彭浦工業區職工宿舍開始建造,各類工廠更是在此之前已經駐足於此,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前,此地仍有不少的鄉間小路,乃至於出了一個居民區,一轉身會看到一小塊阡陌,再一轉身,所見又是一座豬圈,可謂城鄉混雜。

直到1978年,彭浦新村被劃入閘北區,居民的戶口才從郊區戶口變為市區戶口。但是,即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周邊很多農田,房子還不多,晚上聽到青蛙總是哇哇哇叫著」。

「老彭浦」說彭浦

陳立軍老先生在彭浦住了40年,1972年從成都路搬到這裡,他回憶說:

「彭浦這個地方,我們以前真正是沒人要來的。因為沒車子的,只有馬車!

我記得小時候呢,大概是讀初中的時候,上海人講,過了天目路就是郊區。彭浦這裡都是農田,所以只有到了捉蟋蟀啊,釣魚啊,才會跑到這塊地方來。那些辰光是蠻噱頭的。」

四十年前,除了彭浦一村外,其餘的地方還都是田地,還有河,河對面是墳墩頭。所以講,彭浦新村最早就是我們這塊,實際上就是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個裡委,按照東南西北分成了四個塊。其他後來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正宗的,只能說這個地區是彭浦地區。

1972年來的時候,我分到的已是四層樓的房子,磚房,不是木結構的了。現在彭一、彭三兩個小區都還是這種房型,房頂既不是瓦、也不是平頂,是一片片的棱型板,很不正規。

這種房型比較矮,住起來蠻悶氣的。長軸房,沒衛生間的,廚房呢是三戶人家合用一個。如果要上廁所呢,一層樓只有一個公共廁所。」

「夜市」的興衰

要說彭浦新村的美食,不得不提臨汾路夜市和聞喜路美食街。

臨汾路相當於彭浦新村的「南京路步行街」,夜市非常熱鬧,一到晚上九點,小販們便陸陸續續開始進場擺攤;而聞喜路商賈雲集,堪稱彭浦地區的「金融中心」,各類餐廳飯店招牌林立,美食攤點熙攘吆喝,頗有市井生活的樂趣。

臨汾路夜市

招牌美食:彭浦第一粥莊、彭浦第一炸、耳光奶茶

作為彭浦新村一道亮麗風景線,這裡已經成為閘北小有名氣的夜市。每到晚上,地攤和各式小吃叫賣此起彼伏,這裡各種口味的小吃都有,場面極其壯觀,簡直就是吃貨們的天堂,喜歡吃小食的朋友應該很喜歡。

聞喜路美食街

招牌美食:彭浦第一炸巧玲雞腿、買賣提紅玫瑰燒烤、紅辣椒拉麵館

聞喜路小吃林立,堪稱彭浦美食街。「彭浦第一炸」名氣挺大,以炸雞腿為特色,食客居然要排隊。那「紅玫瑰」其實與張愛玲無關,本來只是路邊的一個烤肉攤,由於在學校邊上,占得人和,又恰在地鐵口附近,得了地利,最後登堂入室開設此店,彭浦一族見此當會心一笑。

載著所有彭浦人的情懷

算起來,彭浦新村已經有60年歷史了。遠離市中心城區,這裡的住房條件,多年未得到改善——依舊是煤衛合用的格局,這些人家,當年搬進來什麼樣,今天還是什麼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開始的產業結構調整,又讓彭浦這個工業區,面臨著一波「下崗潮」。但彭浦人也並不甘陷於低谷。

「拿只包一扔,就擺在馬路邊上,就擺起攤頭來了」——所以,十來年的時間,彭浦人竟也發展起了上海灘上,數一數二的市井夜市。

不管怎樣,在老彭浦人的心中,彭浦新村依然是記憶中,那個關於濃油赤醬、人間煙火的地方,是居住習慣了的地方:習慣了街坊鄰里的噓寒問暖,習慣了公園廣場的清晨鍛鍊,習慣了超市商街的應有盡有,習慣了自娛自樂的棋牌歌舞。

也許,之於整個大上海,彭浦新村算不上是最海派最美好的住地,但它卻是彭浦新村人安居樂業的地方。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