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唐長安的「國慶」很熱鬧,文/劉永加

2019-09-29     終南文苑

隆重的千秋節慶典

中國古代沒有正規的「國慶」,與現代「國慶」意義較為接近的,恐怕就要數唐玄宗設置的國家法定節日——「千秋節」了。據《唐會典》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並規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歡,「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

為慶祝第一個千秋節,唐玄宗搞得很隆重,在長安花萼樓前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樂舞表演。教坊還為此專門創作了一部大曲《千秋樂》,與《蝶戀花》《清平樂》等教坊大曲一起上演。其中最有名的樂舞,當數唐玄宗編寫的《霓裳羽衣曲》,由300名15歲以下的少女組成大型舞隊表演,陣容強大,氣勢恢宏。

《唐會要》也記載了慶祝「千秋節」的盛況:「每千秋節,舞於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其時,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牴、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慶祝儀式豐富多彩,場面非常壯觀,參與人數之多,十分罕見。

唐玄宗寫下《千秋節宴》詩:

蘭殿千秋節,稱名萬壽觴。

風傳率土慶,日表繼天祥。

玉宇開花萼,宮縣動會昌。

衣冠白鷺下,帟幕翠雲長。

獻遺成新俗,朝儀入舊章。

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

處處祠田祖,年年宴杖鄉。

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

此後,每到這一節日,全國上下放假三天以示舉國同慶,民間張燈結彩,鞭炮齊鳴,跟過年一樣熱鬧。朝臣敬賀,百姓奔走,把酒歡慶,熱鬧非凡。當時的詩人張祜曾寫《千秋樂》詩抒懷:

八月平時花萼樓,萬方同樂奏千秋。

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妙解愁。

慶典上的歌唱家

千秋節慶典,舉國關注,真是群英薈萃,盡展風采。活動的參與人員眾多,現場的統一組織和協調便有很大的難度。有一年的千秋節,唐玄宗在長安勤政務本樓歡宴,接著舉行歌舞晚會,當時來看演出的,除了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外,還有無數的平民百姓,整個會場「觀者數千萬眾」,竊竊私語的,高聲喧譁的,秩序十分混亂,使坐在樓上的皇帝、皇妃和大臣根本聽不清歌舞、百戲的音樂,而主辦者又沒有辦法讓這麼多人停止喧譁。還是高力士有辦法,他立即建議把歌唱家許和子請出來演唱。這個許和子,是今江西永新人。出生在一個樂工家庭,受家庭薰陶,從小聰明伶俐,能歌善舞。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花季少女許和子,因為美麗大方且具有音樂天賦,被選入宮廷,編在教坊中的「宜春院」,並以「永新」作為藝名。她將江南的山歌野唱帶入京城,真是「喉囀一聲,響傳九陌」。早已不耐煩的唐玄宗立即採納建議,詔許和子出場。一聽說許和子出場了,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高高的舞台。

音樂響起,許和子歌聲傳來,頓時「廣場寂寂,若無一人」。她歌聲激昂時,聽者熱血沸騰;她歌聲沉鬱時,人人悲痛欲絕。歌聲停止了許久,觀眾才清醒過來,歡聲雷動,真是「一曲能止萬人喧」。唐玄宗自然龍顏大悅,重重有賞。從此,許和子「永新善歌」之名,愈著稱於朝野,傳遍九州四海。

百家雜技亮相慶典

在千秋節慶典上,唐朝廷會在勤政樓下的廣場舉行百技表演,展示大唐的文化成就。唐代流行的一項熱門遊藝活動是竿伎,分為頂竿和爬竿兩種,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戴竿」藝人。有一位叫劉交的藝人很是厲害,唐張鷟《朝野僉載》載:他「戴長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於竿上置定,跨盤獨立,見者不忍,女無懼色。」教坊中有位王大娘也是戴竿高手,據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載:她「善戴百尺竿,上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其間,而舞不輟。」女藝人石火胡的戴竿也是一絕,《獨異記》中就記載了她在千秋節上展示的獨特技藝:她將「歌舞」「走索」與「頂竿」等技相結合,並把《破陣樂》引入頂竿之技。石火胡頂著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身穿五色衣服的五個女童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上表演《破陣樂》,這難度絕非一般人所能達到。唐玄宗看後,便叫當時的神童(後來的財政部長)劉宴當場詠詩。此時劉宴才十歲,以神童身份伴駕,他應聲而作:「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唐代還流行一種遊藝活動——走索繩伎。藝人在掛在空中的一根繩上,表演各種平衡騰躍的驚險動作。唐封演《封氏見聞錄》記載了唐玄宗親自參加的千秋節慶典活動——繩伎表演:「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伎。技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轆轤以系之。又豎數丈之柱以起繩,繩之直如弦。伎女自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者,而從容俯仰者。或以畫竿接脛,高五六尺,或蹋肩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還注,曾無磋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者也……」

精彩表演後,侍衛胡嘉隱作《繩伎賦》以記之。曾任吏部侍郎的張楚金也寫了《樓下觀繩伎賦》,賦中說:「其彩練也,橫亘百尺,高懸數丈,下曲如鉤,中平似掌。初綽約二斜進,竟盤姍而直上;或徐或疾,乍府乍仰。近而察之,若春林含耀吐陽葩;遠而望之,若晴空回照散流霞。其格妙也,窈窕相過,蹁躚卻步,寄兩木以更躡,有雙童而並鶩;還回不恆,踴躍無數,驚駭疑落,安然以往。」大家之所以爭相作賦記敘此事,是因為實在太精彩了。不僅僅是唐玄宗大加讚賞,當時很多人都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其娛樂性、驚險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這也給千秋節的慶典活動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驚險刺激的成分。

千秋節也發紀念品

據《玉海》等典籍記載,在首屆千秋節結束後,大臣們紛紛向唐玄宗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以後,唐玄宗便在鑄鏡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並命名其為「千秋鏡」。

古代,人們將銅稱為「金」,銅鏡也叫金鏡。「千秋鏡」一般為圓形,鏡背面的紋飾為雙鸞銜(獻)綬(壽)帶紋,上鑄「千秋」二字,故名曰「千秋鏡」。進獻「千秋鏡」,一是表示祝壽,二是寓意大唐統治千秋萬代。唐玄宗寫過《千秋節賜群臣鏡》一詩:「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分將賜群後,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千秋鏡之所以都是在揚州製作,是因為揚州的青銅鏡,以銅、錫、鉛合金製成,硬度和光潔度都較純銅的更好,再經鉛、汞等合劑進行表面拋光,反光效果特別好。因而,銅鏡就成為了千秋節上的最佳紀念品,這相當於現在搞大慶都要發行紀念幣一樣。當時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官員有400人。

天寶七年(公元749年),唐玄宗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在此後的大慶活動中,又加入了外交元素,一些國家紛紛派人前來朝賀,其中日本來的人數最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AX9fW0BMH2_cNUgWa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