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mirin
2019年已接近尾聲,港股新股市場憑藉「全球第一融資額」的美譽火了一把,不少港股股民靠打新賺的盆滿缽滿,另一邊,美股IPO市場今年市況如何?
根據萬得數據,紐交所與納斯達克今年合計新增348隻新股。即便年初美國政府關門29天,影響了不少IPO項目進度,但第二季度美股IPO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大量獨角獸擠在該季度上市,融資額高達287億美元,平均回報率約30.5%,造就了20年以來最活躍季度。當季美股新股首日累計漲幅1640%,高於港交所2019全年新股首日累計漲幅1259%。
自2015年以來,科技公司成為了美股上市的主流,該行業的SaaS股更是今年以來最受「寵愛」的品類,近八成SaaS首日大漲,首掛破發率僅0.25%。全年24隻SaaS股平均漲幅高達31.56%,超越標普500指數年初以來區間漲幅。
來源:Wind,華盛證券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股是Zoom,這隻視頻會議領域獨角獸的市場規模、技術水平足以跟微軟旗下的Skype for Business抗衡。今年Zoom上市首日開盤報65美元,較IPO發行價36美元漲80%,總市值突破160億美元,短短兩年時間市值翻了16倍。
SaaS是一種通過Internet提供軟體的模式,用戶不用再購買軟體,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於Web的軟體,來管理企業經營活動,且無需對軟體進行維護。
SaaS股一般來說估值較高,但比起醫藥和金融板塊,SAAS的增長性確實更強。2004年至2011年,美股SaaS上市企業市銷率倍數為3到5倍,2011年之後就變成了4到7倍。當前市售率又增加到了12至20倍的水平,推高估值的正是Zoom這一類SAAS獨角獸。
今年美股最大的IPO獨角獸是優步,首發募集高達68.85億美元,在阿里和沙特阿美IPO之前,2019年全球最大的IPO項目原本屬於優步。但體量大不等於股價漲,優步就是被估值過高給害了,上市後股價一落千丈,半年來較發行價跌超38%,連聯合創始人都開始套現,特拉維斯·卡蘭尼克自解禁期過後,本月又拋售了3.5億美元的股票,已拋售逾21億美元的優步股票,宛如一個好劇本被演砸了。
來源:Wind,華盛證券
後半年,不少公司選擇下調IPO融資規模,32家中概股有8家在上市前縮發。萬達體育甚至先後兩次縮小融資規模,最終發行減至2380萬份ADS,最高IPO募資額為2.18億美元。
高估值和下調發行規模似乎都影響股價表現,但長遠來看,適當調整融資規模不對其成長性造成影響,反而那些估值過高的企業會面臨更大的增長壓力。
要說2019年美股最具稀缺性的概念,人造肉當之無愧,Benyond Meat作為首隻概念股,加上名企和投資大佬加持,一時間半年火遍了資本市場,上市日創造了大漲163%的神話。不過稀缺股不局限於短期熱炒,高度稀缺性加良好的財務狀況,讓這隻人造肉股上市前三個月累漲了400%。
來源:華盛證券
美股寬鬆的上市制度對稀缺性新股有強大吸引力,稀缺性的背後或是技術的高壁壘,以及對行業上下游的議價權,這些都會形成企業的護城河,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稀缺性會轉化成股價增長動力。
截止12月19日有32隻中概股上市,今年中概股數量與去年相當,首日累計漲幅185%,漲多於跌。
來源:Wind,華盛證券
全年首日漲幅Top1的中概股是一家P2P公司——嘉銀金科,這家金融科技公司曾於新三板上市,旗下有你我貸和極融兩個品牌,營收主要依靠你我貸網貸平台。
有趣的是,金融類新股雖然不是最多的,卻在首日漲幅Top5中占了3家,平均漲幅22%,是去年Top5首日平均漲幅10.8%的2倍。在國內監管如此嚴格、同行競爭如此激烈、市場不斷出清的背景下,這類股票能在美股市場收穫這樣的待遇,可見美股IPO市場在包容度方面值得肯定。
如果看區間漲幅,情況又有變化。截止最新一個交易日,新股累計漲幅Top3中有2家教育機構,分別跟誰學和有道。其中跟誰學市值已超50億美元,是教育行業大牛股新東方的四分之一。根據最新第三季營收指標,跟誰學為5.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1.5%;網易有道為3.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4%。兩隻新股今年平均累計漲幅都50%,教育科技板塊值得長期投資者關注。
最黑最慘莫過如涵控股,「網紅第一股」的概念很新鮮,終究沒有贏取市場歡心,上市首日即破發跌超37%,上市該股更備受爭議,即便Q3已經實現首個單季度(非雙十一月)盈利,但抗風險性較弱,營收增速過分依賴頭部KOL。因此新股投資邏輯不是單純靠概念,內在價值是關鍵,資本永遠逐利而非輿論。
從整體來看,押注美股新股短期表現,認準行業和了解公司基本面等基礎判斷,完全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即便在歷史幾次美股回調時期,新股收益率依然穩定。
長期的話,市場永遠會有下一隻新股,供求會變動,一下子沖的太高的次新股未來不免經歷回調,不論美股還是港股,想搏新股收益就要明確目的心態,如果沒有洞察供求的能力,起碼要有整體把握和止盈止損的原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交易平台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