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製造業能成為國家戰略?它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地位

2020-05-28     俺搜塑訊

原標題:為什麼製造業能成為國家戰略?它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地位

目前我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經濟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

(1)國企和民企失衡

(2)產能失衡

(3)高端產品和低端失衡

(4)製造業和金融業失衡

(5)消費和製造失衡

而經濟結構失衡的最惡劣後果就是:(1)產能嚴重過剩;(2)債|務高懸;(3)流動性緊張。 這些後果實際會帶來更壞的後果:(1)人員失業嚴重;(2)PPI嚴重下落;(3)企業資不抵債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在國內高度呈現。

那麼,我國經濟轉型靠什麼呢?唯有對製造業全面轉型才是王道。

製造業,國家經濟之命脈

衡量其對一國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力,製造業可謂舉足輕重。以美國為例,製造業GDP占到國家總GDP約12%。其中,如單列出口部分,製造業所占比例則高達59.8%(見下圖)。

圖 | 2014-2015年美國出口商品情況

出口商品總值為13350億美金;製造業商品出口總值為7979億美金,占總值59.8%。(數據來源:Census Bureau, Foreign Trade Division)

其次,製造業對國家的投資回報率達289%,其他行業難與之比肩。即,在美國,當製造業每使用1.00美元的投資,整個國家及社會可獲益2.89美元的經濟回報。與其他行業的回報率對比,製造業名列前茅。(數據來源: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s)。

其三,拉動就業,製造業有強大的崗位倍增係數。每增加1個美國製造業裝配線上的崗位,便能刺激供應鏈增加6個崗位;在製造業外的其他行業再另添3個崗位。也就是說:整個國家社會經濟層面,總共添加的崗位數達到10個。如此之高的崗位倍增係數,在其他行業實不多見(部分數據來源:MAPI)。信用研究公司ECONorthwest 2017年曾對英特爾公司崗位進行調查,結果部分證實上述結論:英特爾公司安裝線上每增加10個崗位,就能帶動在製造外其他行業中添加31個工作崗位(數據來源:huffingtonpost)。由此可見,製造業確實攸關國計民生,必須以國家戰略的高度視之。

其四,製造業孵化創新,創新推動未來GDP。美國科學基金會(NSF)與工程統計中心企業R&D創新調查部(BRDIS)的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專利局總共批准了61000項專利,其中61%來自高科技製造業領域,25%來自中高技術製造業領域。換句話說,製造業領域貢獻的專利數達到總專利數的86%(見下圖)。製造業當之無愧是創新的搖籃。

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 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 美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 蘇聯占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 德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 英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9.2%;
  • 法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4.5%;
  • 中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屬於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法則下,中國自然飽受欺凌。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地「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有很多人說,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和未來。

這不太可能。因為,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業實際上是服務業,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大國是依靠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實際上美、英就吃過這樣的虧,8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等,而去製造業,現在看來,美國已經開始再造製造業。

同時,網際網路業緊緊依靠製造業,阿里他們主要買的就是各種製造業提供的產品,而百度主要的廣告收入也是國內中小企業提供的,至於騰訊其更多的收入來自於遊戲。

因此,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化塑行業的資訊和行情,請私信回復「PC PA PP ABS PVC POM PMMA PE PS 塑料」獲取幫助!或直接關注公眾號今日塑價,了解更多行業內行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0xWW3IBd4Bm1__YJF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