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是歷朝開國皇帝對功臣的常用手段。不管是誓死追隨自己的文臣武將,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在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統統都要殺之以鞏固皇權。
在這件事上,明朝的老大朱元璋可算是做到了極致。朱元璋剿滅了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天下歸為一統。朱元璋接著就開始陸陸續續清理功臣,我們所熟知的劉伯溫、徐達、周德興等謀臣全部命喪其手。
然而,郭興、郭英、郭德成三兄弟不僅躲過了朱元璋的屠刀,還全部得了善終。真真地詮釋了什麼叫飛刀向我們扔來,我們仨全都安然躲過。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皇帝要殺功臣無非是功高震主威脅了皇權,那麼郭氏三兄弟早年就追隨朱元璋打天下,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就沒有讓朱元璋起了殺心呢?
明朝建立後,很多開國元老們仗著跟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交情,理不清君臣之間的關係,個個居功自傲。郭興就不一樣了,雖然位高權重但是為人謙虛低調、中規中矩。朱元璋吩咐的,他認真做。朱元璋不喜歡的,他死都不碰。這種察言觀色、理清關係的人能不得皇帝喜歡嗎?以至於朱元璋大開殺戒的時候索性就跳過了郭興,根本不在考慮之列。聰明人就是聰明人,遇到強者虛心低調才能明哲保身,雞蛋碰石頭,註定死翹翹。
郭興的弟弟郭英,這位也是出了名的大功臣。哦不,準確的說應該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早年打天下的時候,朱元璋被偷襲圍困,是郭英及時趕到救了朱元璋一命,事後朱元璋直接贈送一件戰袍給他。郭英這一生簡直就是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渾身是傷,渾身也是赤膽忠心,曾立下赫赫戰功。不居功自傲、不結黨營私、不碰皇帝底線,光是這三條再加上救命恩人這一護身符,朱元璋確實沒有要殺郭英的理由。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郭英被封為武定候,一直到永樂年間才去世。
郭英的弟弟郭德成,沒什麼大本事,但也是好在謙虛。明朝建立,朱元璋看在郭興、郭英的面子上,要封郭德成大官。誰知郭德成說自己沒什麼能力,撐不起這麼大的官,將來誤了國事就不好了。對於郭德成這種踏實的態度,朱元璋自是很欣慰。
郭德成有一次因為酒後胡言亂語差點得罪朱元璋,好在最後急中生智。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請郭德成喝酒,酒醉後郭德成披頭散髮地不像樣子,朱元璋嘲笑他說:「你這頭髮亂糟糟的,像個鳥巢。」郭德成順嘴就說了一句:「我也討厭這頭髮,剃光了當和尚才好。」朱元璋聽後面露難色,要知道朱元璋早年窮苦潦倒的時候可是當過和尚的,最討厭別人說和尚、光頭之類的,好像是在無意間揭露他的過去一樣。郭德成回家後,想起自己的胡言亂語得罪了皇帝,惶惶不安。最後他也想了一個主意,乾脆剃光了頭髮,出家當和尚了,這樣不就和皇帝一樣了。能想出這個主意,郭德成也算是機智,好像是在告訴朱元璋,你看,我可沒有揭你傷疤諷刺你,我自己也出家當了和尚,你總不能對我下毒手吧。朱元璋聽說郭德成真出家後,頓時哈哈大笑,也就沒把這件事放心裡。
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提一下郭寧妃。郭寧妃原名郭寧蓮,也是郭家之人。在朱元璋沒有發跡的時候就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對郭寧妃很是寵愛,愛屋及烏,對郭家三兄弟自然也就偏愛了一點。
當然了,這都是最次要的原因,能夠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的為人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選擇老實做人、規矩做事才是主要原因。很多人幫助皇帝打完天下後,一下子轉變不過來君與臣之間的關係,以前的兄弟關係是平行的,現在的關係是有上下之分的,看清形勢擺好位置方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