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經濟帶協調發展指數放榜!汕頭揭陽位列第一和第三

2019-12-07     潮汕膠己人

2019「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指數透視區域發展新格局,汕頭湛江領跑沿海經濟發展、清遠韶關牢筑北部生態高地。

A

「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協調發展指數」顯示 汕頭湛江領跑東西兩翼 省域副中心作用漸凸顯

沿海經濟帶協調發展指數總榜顯示,汕頭以78.3分的總成績摘得冠軍,湛江以不到3分的差距獲得亞軍,總得分為75.9,兩市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正在逐步凸顯。揭陽、茂名位列三、四名,汕尾位於第五。潮州、陽江兩市得分靠後。陽江在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指數兩項分榜單中成績均不理想,跌至最末。

汕頭湛江領跑東西兩翼

加快汕頭、湛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的舉措之一。

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協調發展指數榜單顯示,汕頭、湛江兩市分別獲得冠亞軍,成為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振興發展的排頭兵和引領者。汕頭在經濟增長指數、產業轉型升級指數、交通基礎設施指數三項分榜單中均排名第一。

經濟增長方面,2018年汕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9.8%、出口總額達到555.59億元,兩項經濟指標在7市中遙遙領先,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五年位居東西兩翼榜首,2018年以24428.0元再次獲得第一,比上年增長8.5%。

產業升級方面,兩市創新驅動成效卓著,汕頭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22.68億元,省級以上技術創新平台數量61家,湛江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700億元,增長15%。

交通方面,汕頭和湛江兩市得分領先於其他城市,與排名第三的揭陽拉開近20分的差距。

省委和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支持汕頭、湛江建設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以建設汕頭區域性樞紐港為重點,將粵東港口群建設成為粵東地區對外開放和對台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8年汕頭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突破百億大關,在公路密度、一級公路密度以及高速公路密度三項指標中顯示出絕對優勢。湛江在港口資源上成績突出,2018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0185萬噸。

陽江開漁節

茂名先進位造業領先

汕尾生態優勢明顯

除了汕頭和湛江,其他各市亦有各自發展亮點。例如,茂名在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和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方面遙遙領先,其先進位造業增加值為523.81億元,而第二名的湛江僅為288.45億元。茂名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74%,第二名的揭陽僅為39.9%。

陽江在常住人口就業率、每萬人床位數、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三項指標上占據優勢,得分排名第一。汕尾各項生態指標相對均衡且良好,在生態環境指數單項榜單中排名第一,拿到81.6分。

2018年,汕尾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74%,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率93.2%,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1.16%。揭陽是7市中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兩項指標降幅均最大的城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增速在2017年高達15.12%,2018年則扭轉為下降5.74%。

社會民生水平有待提高

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升級的同時,東西兩翼各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不容客觀。3市的綠色發展指數得分在40-60分之間。汕頭、陽江、茂名3市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增,失分嚴重。陽江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兩項指標均呈正增長態勢,尤其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增幅較2017年(增長5.45%)進一步擴大。

社會民生方面,東西兩翼各市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人民福祉進一步增強。從排名來看,汕頭緊隨陽江之後,排名第三的茂名與汕頭得分極為接近。揭陽在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執業醫師數等指標上表現相對較差,排在末位。2018年陽江常住人口就業率達到50.54%,其餘地市均不超過50%。汕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0.41%,幾乎追平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其就業率僅42.58%,東西兩翼各市就業率仍然有待提高。

從醫療衛生領域來看,東西兩翼各市間存在一定差距。每萬人床位數最多的陽江達55.56個,最少的潮州只有25.15個,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整體有待進一步提高。

B

「北部生態發展區協調發展指數」顯示: 清遠韶關位列一二名 雲浮綠色發展得分最高

北部生態區協調發展指數總榜顯示,清遠和韶關在排名中具有絕對優勢,清遠以76.3的總得分躍居冠軍,在經濟增長指數、產業轉型升級指數、交通通達指數三項分榜單中均排名第一。韶關以71.6分獲得亞軍,在社會民生指數單項榜單中排名第一。河源和雲浮兩市分別拿到69.8分和69.2分,排在第三、四名,雲浮在綠色發展指數單項榜單中排名第一。梅州以略微差距排在第五,總得分60.5。

經濟產業交通得分清遠均居首位

榜單顯示,拉高清遠分數的主要是經濟增長指數、產業轉型升級指數、交通通達指數,其三項分榜單均為第一名。經濟增長指數方面,清遠得分為88.91分,處於絕對優勢。從指數結果來看,主要是由於該市在GDP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出口總額方面遙遙領先。

「交通基礎設施通達」指數中,在幾項有關公路密度、高速公路通車裡程指標中保持領先地位的清遠以85.4分的絕對優勢位列第一,比排名第二的韶關高出近13分。截至2018年底,清遠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達745.849公里,總里程躍居全省第二位,全年新增高速公路165.357公里,交通基礎設施優化不斷提速,成為北部生態區交通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市。

產業轉型升級指數中,清遠在「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省級以上技術創新平台數量」四項指標中均排名第一,在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發展良好。

丹霞山

韶關社會民生指數得分最高

總榜亞軍韶關在社會民生指數單項榜單中排名第一,其「拉分項」主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每萬人床位數、每萬人執業醫師數4項分指標,均排名首位。

韶關在「交通基礎設施通達」指數也位列第二,2018年韶關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688.593公里,在北部生態區僅次於清遠,但有關公路密度的幾項指標成績不佳,因此,此項指數總體得分低於清遠。

綜合來看,北部生態區各地市的GDP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增速整體緩慢。不過,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4%的梅州,2018年該項指標急速下滑,出現負增長,排名跌至北部生態區末位。

從榜單來看,總體上2018年北部生態區5個地市創新發展步伐加快,產業轉型紮實推進。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增長指數的亞軍河源在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兩項分指標中獲取第一。

雲浮生態指標得分最高

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總體規劃,劃定了保護範圍。規劃明確了要集中力量在韶關、清遠打造連片的、規模較大的生態保護區,不斷增強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築牢粵北生態屏障。在北部生態區協調發展指數中,「生態發展」指數占比24%,是衡量北部生態區發展情況最重要的方面。

該指數從單位能耗、空氣品質、地表水質、森林公園等維度進行評價,共採用7項指標:單位GDP能耗下降速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率、城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地表水質優良比例、地表水質綜合指數、森林公園數。將7項指標得分經過權重後相加,得到最後的北部生態區綠色發展指數排名。

數據顯示,雲浮在單位GDP能耗下降速度(5.1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8.81%)兩項指標中以絕對優勢領先,是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中唯一兩項指標雙降的城市,總得分88.25,奪得該項指數的冠軍,比第二名河源(59.02)高出近30分。除雲浮,其他四市單位GDP能耗均呈增長趨勢,梅州、韶關兩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正增長,尤其梅州兩項指標增幅雙高,單位GDP能耗增長12.8%,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增長26.2%。

整體來看,2018年北部生態區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增長6.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綠色發展道路仍需攻堅克難。


來源:南方都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lFj4G4BMH2_cNUgME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