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花花
《我是女演員》里劉濤問新人,「電影學院都教會了你什麼?」
《演員的誕生》里章子怡忍不住感慨:「現在演員這個行業的門檻這麼低嗎?」
在娛Sir印象里,網友們熱衷於討論演員的演技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兒,畢竟早些年大多數演員的演技還都在線,那時候演員前邊還不會加流量倆字。這幾年從導演到編劇,從演員到觀眾,整個行業和市場都感受到了「演技」的緊迫,演技類綜藝持續爆發,全國人民都知道:我們缺好演員了!
即便如此,藝考的形式一年比一年嚴峻,參與的人數屢創新高,可仍然擋不住導演缺演員,演員缺機會的困境。
「科班出身」也不再是演員的絕對優勢,受產業形式和選拔邏輯的變化,學院派的招生策略也在逐步改變,「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上戲出網紅」戲言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
中戲、北電、上戲這些表演專業院校在輿論中被賦予的標籤,歷年藝考狀元的變化趨勢,也是時代的發展趨勢,從表演系的招生標準,再到演員這個職業的屬性變化,其實也是整個演藝市場的縮影。
演員VS明星
「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的說法由來已久,相對存在感薄弱的上戲近幾年也加了句「上戲出網紅」的戲言,雖然有明顯調侃的屬性,但早些時候,其實中戲和北電在招生上標準上沒有明顯的差別。
中戲比較正統,像陳道明、陳寶國、張光北、姜文、孫紅雷、吳秀波、夏雨、胡軍,這些中戲培養出來的演員正好代表了當時的審美,一水兒的硬漢。
尤其是中戲有名的96級明星班也是群星閃耀,女生里,有章子怡、梅婷、曾黎、袁泉、秦海璐、胡靜、張彤、李馨雨八大金釵,男生裡邊有劉燁、秦昊負責扛起大旗。
北電的96級也同樣是明星班,趙薇、陳坤、黃曉明鐵三角,電影電視劇都能開花。郭曉冬,顏丹晨,張恆等也都是翹楚。
1991年上戲的表演系的第一名是吳越,吳越的同班同學裡面知名度最高的是沈磊,就是給《仙劍奇俠傳》的李逍遙、《步步驚心》的四爺、《花千骨》的白子畫配音的大大。
其實這個時候各大藝術院校選出來的演員都差不多,而且要求非常嚴格。像中戲魔鬼般的嚴格娛樂圈早有耳聞。那個時候,表演系學生進校後,要接受一年的甄別期。甄別通過了,才能繼續留在學校。交不上作業、完不成匯演,就要被退學。
到了2000年以後,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的言論開始漸漸顯現。其中為代表的是北電2005級的狀元楊冪,她的同學有袁姍姍、焦俊艷,2007年入學的鄭爽、景甜也都是後來「流量」的代表。
雖然上戲存在感相對薄弱,但上戲04級表演系也是個明星班,第一名是江疏影,鄭愷、陳赫、杜江、王曉晨、海陸、王傳君、李金銘都是這個班的。
其實學校並不能代表演員,像唐嫣和張翰就曾被認為是「中戲之恥」,演技始終不達標,這麼多年過去也依舊在傻白甜和霸總之間反覆徘徊。而北電也有最近剛憑《李煥英》走紅的張小斐晉升為演技派。
「寒門」再難出演員
表演類藝術院校的本質本來是挑選一些有演技天分的學生來進行演技培訓,大多數學生都是素人,依靠的都是考上電影學院有表演機會之後才有機會走紅,而這種情況到了2015年左右開始有了變化,近幾年藝術院校表演系招收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自帶資源」。
基本上這幾年在藝考里表現突出的學生大多都是已經成名已久的「小戲骨」。
中戲這邊,2014級的狀元陳星旭3歲被星探發掘、4歲參演《激情燃燒的歲月》;劉昊然先通過影版《北京愛情故事》走紅後才考入中戲,也是中戲2015級的狀元;易烊千璽也是早早出道,走紅之後才帶著巨大的明星光環入學;其他像張雪迎、趙今麥也都是童星出身。
北電也是如此,2016級的狀元關曉彤4歲半和父親關少曾一起拍戲,之後多部演女兒的戲徹底成了國民閨女;吳磊、宋祖兒、張子楓更是新一代的小生、小花;郭子凡、周奇、劉家禕領銜的《小歡喜》劇組更是稱霸了那年的藝考。
除了童星出身的演員之外,越來越多的偶像、網紅開始參加藝考大軍。比如「坤音四子」組合成員靈超,以香蕉娛樂練習生身份參加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的高茂桐、《以團之名》選手張鎬濂、《青春有你》選手陳濤、何洛洛、SNH48成員孫珍妮等人均現身藝考。
除了這些明星學生的入學,各大院校的招生標準也一降再降。90年代還需要或外形或身高等硬性條件,2000年以後也得看學生的形體、靈氣等各方面的素質,可到了這幾年,標準已經變成了不要「整容臉」。
2018年馬伊琍擔任藝考老師的時候就明確表示她不會招收有整容痕跡的學生,這其實是個再正常不過的選拔原則,在很多所謂粉絲的眼裡卻成了苛刻。
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下,娛Sir跟很多網友一樣總會隔三差五的發出:就這樣演技的怎麼也能去演戲的疑惑。演員的低水平也在被迫拉低觀眾的欣賞水平觀眾需要什麼樣的演員
其實大家如此熱衷的討論演員的演技,如此頻繁的將中戲、北電、上戲反覆比較的背後,更多的是對好演技的呼喚!
在遭受大量偶像跨界演戲、爛演技、配音劇的荼毒後,觀眾已經不想「以身試毒」,希望可以出現一種合理的方法,篩選出不那麼辣眼睛的演技,「科班出身」是觀眾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在這個新時代,除了演員不演戲,其他行業的人都跑來演戲了。
演員不僅唱歌,還當評委、上綜藝、開直播,甚至成名許久還要去唱唱跳跳的選秀,而其他評委、歌手、主持人、愛豆、網紅開始一部部的拍戲,現在的影視作品,好像根本不需要演技,只要有人請,劈叉跨界也能去演戲。
而演的好不好也不再是評價演員的標準,演員的演技之外,很多人更在意的是演員的商業價值和帶來的票房和流量。即使吳亦凡的那句「蘇韻錦你這裡欠我的用什麼還」,或者鹿晗在《上海堡壘》里的「向我開炮」毫無演技可言,仍然有粉絲願意去買單。
正是因為這樣,演技類綜藝里才有那麼多壯志難酬的「戲骨」們渴求演戲的機會。
真的好的演技是什麼,不是演什麼都像自己,而是演成了角色你就成為什麼角色。太多年輕的演員根本就沒有生活經歷,沒有生活的沉澱,他們沒吃過苦,他們起點很高,哪怕給他們化再憔悴的妝,他們仍然是粉絲心中漂亮的小王子,拍戲磕掉塊皮,也成了粉絲口中敬業的表現。
誠然娛Sir也同意,要給一些新人演員機會,易烊千璽也不是一出道就貢獻出《少年的你》裡面的演技的,可即使「薛丁格的演技」再需要被調教,也不該讓觀眾感到不適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