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灤鎮街道鴨池口村

2019-06-03     在長安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灤鎮街辦東南約4公里處,是長安區中部沿山一帶的大村之一。1203戶,4747人,耕地2060畝。



南屏翠嶺,北展平原,水甘土肥,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據《西安通覽》引古代文獻記載:村始建於唐懿宗咸通元年(860)。據考,當時此村分為上、下兩村,南邊叫上鴨池口,北邊叫下鴨池口。唐末,子午谷發洪水,沖沒西豆角和下鴨池口,只留下村西門外三官廟前的一棵槐樹,作為這場災難的見證者。1300年後,依然倔強地挺立著,身徑2.82米,胸圍8.85米,高7米余。三官廟內供土地、瘟神和地藏菩薩,20世紀30年代拆毀。

成村時距唐太宗李世民翠微宮崩殂已過去211年,原來的翠微宮下苑已改為嚴福寺。



《長安縣地名志》記,因為村子地處終南山鴨池峪口,原為翠微宮出山的路口,稱為「阿寺口」,地方方言「阿」讀為「窩兒」,意為「那個寺口」。清嘉慶《長安縣誌》仍記為「阿寺口」。《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為「鴨池口」,蓋因「阿」、「鴨」諧音而來。

另據鄉賢老裕仁先生說:鴨池口村南有「經(金)庵寺」,初俗名「阿寺口」,此後唐僖宗借李克用回紇兵攻奪長安城,大將蒙克利馬在阿寺口屯兵,認為地名不祥,改名為鴨池口;又傳說,唐貞觀年間,文武大臣隨皇帝上翠微宮有兩條路:一曰金沙澗(即今後峪溝),二曰東溝(即今鴨池峪)。東溝因上古時地殼裂變,形成一個梅花形的沉潭,面積約5畝地,當地人稱為「神潭」。連雨三月,潭水不漲,酷旱三年,潭水不減。



主產小麥,玉米。原來有部分稻田,因水源日減,今已消失。土特產有板栗、柿子和茶葉。板栗個大,肉肥,有「蜜果」之稱。據村老講,元世祖忽必烈有一少妃,名叫果栗阿闊娜,嬌娜纖巧,弱不禁風,每年冬至後必咳喘,食此「蜜果」氣喘立止。忽必烈大喜,令內廷採買使常供不輟。也許因此,板栗被省級有關單位定為推廣產品。柿子艷名極多,有虎丹、嫩香蕉、大餅兒、尖機兒、獅子口、冷娃、火晶等。大都屬無核蜜汁型。茶樹主要生長在鴨池峪兩邊的山坡上,產在東坡的叫東茶,產在西坡的叫西茶。東茶清香飄逸而後味微苦,有疏肝利膽之功效;西茶屬武夷雲霧茶之別種。據鄉老噱傳:西太后駐蹕西安,讓李蓮英採買,結果只弄到二兩四錢,分十二次飲下,頓覺玉體輕健,顏貌若二十許佳人。



村民姓氏駁雜,有張、章、劉、李、趙、倪、弋、田、吳、朱、馬、樊等十多姓。其中張姓占40%,祖居原在西安南郊的廟坡頭,原為十大戶,因支脈繁盛,九、十兩宗遷此,而今村中還有九家戶和十家戶的說法。民國年間,每年臘月三十日,兩宗族長還去廟坡頭祭祖。弋、齊兩姓,原為下鴨池口村最早大族,因遭水患,死裡逃生,遷到上鴨池口村。


改革開放後,逐步踏上奔小康、謀富裕、求發展的坦途。全村人均年收入由改革開放前的不足300元劇增到2009年的3600元,樓房林立,街道硬化,楊柳成蔭。土特產板栗遠銷日本和南亞諸國。蘋果、獼猴桃等雜果在西安、咸陽等市場獨領風騷。



(商根利)


(劉世安)

村北205研究所和村南西安野生動物園的相繼遷入,帶來了現代文明的氣韻,村民正在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吳孝先(1937— ),哈爾濱某軍事學院院長。



(茹桂)

茹桂(1936—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作品多被國外博物館收藏,在日本國聲名尤響。

張詠華,秦腔著名旦角演員,9歲入易俗社,一出《庚娘殺仇》,譽滿西北五省。

倪朗(85歲)和張有民(已故)均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曾出席1960年全國文教群英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OeeD2wBmyVoG_1ZOfd4.html











史記 張偉麗傳

2020-03-09





疫情下的西安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