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見證:平涼教育譜寫新華章
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平涼大地沐浴在新中國的陽光里。
從此,校園裡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映紅了孩子們的笑臉,見證著莘莘學子的成長。
舊中國留下的「一窮二白」,誰也不可迴避。經濟凋敝,「窮」且不說;文盲充斥,「白丁」遍地,教育之落後、之空白,讓站起來的平涼人感到窘迫,迫切需要知識文化的力量為自己的腰杆「補鈣」,迫切需要教育之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白」則思變,平涼人決心在一張「白」紙上譜寫最美最新的文字。
建國之初,平涼100萬人口,80%的不識字。全區7個縣只有3所完全中學、4所初中,690多所小學基本擺布在城鎮。素稱隴東「最高學府」的平涼一中,由柳湖書院改辦於1905年,到1949年,共畢業初中生1480多人、高中生218人;45年間,平均每年培養中學生不到37人,考入大學的寥寥無幾。全區在校的小學生4.48萬人,中學生1776人,加上進入大學的平涼學生,整個大中小學在校生規模呈現出「倒圖釘形」。兩極分化,資源稀缺,受教育的權利屬於富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只能眼睜睜地變成睜眼瞎子。
「國之強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獨在人才之多少。」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是建不成社會主義的強國的。平涼人響應毛主席、黨中央「教育興國」的號召,落實開國當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部署,從短時間、大面積「讓文盲脫盲」入手,一手抓掃盲,一手抓辦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興教普教的熱潮。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掃盲運動如火如荼,平涼人創辦的冬學、夜校、識字組層出不窮。靜寧縣推行「速成識字法」,各種掃盲班星羅棋布。縣文教科編寫了《農民識字課本》,由《平涼農民報》(《平涼日報》的前身)印刷廠承印,發給農民群眾學習。通過「快餐式」識字,使許多睜眼瞎子真正睜開了眼,許多人會寫了名字,會寫了隨記和書信;一些人甚至成了掃盲教師,成了村上的文書、會計。
與此同時,辦學熱潮形同星火燎原。平涼縣(崆峒區前身)一馬當先,作為全區的中心,率先改造舊學校、創辦新學校。西大街小學創辦於1900年,縣上傾力投入,修繕舊舍,建設新室,使這個老校煥發了青春,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全縣合理布點,消除空白,在便利學生就近上學的前提下,依靠群眾的力量,連年創辦新學校。到建國10周年,全縣新建普通中學5所、完全小學與初級小學106所,在1949年的基礎上分別增加到6所、284所;在校的中小學學生總人數達到3.34萬人,增加了2.48萬人,受教育面為之擴大了3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發展無止境。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平涼人回頭髮現,尤其是在農村,前30年雖然學校建立起來了,但辦學條件跟不上去,「破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的現象觸目可見。經濟騰飛,離不開教育的翅膀。本著這一理念,平涼全區拉開了「改善辦學條件,實現『一無兩有』」的帷幕。崇信縣提出「治窮先治愚,育才先興學」的口號,動員全縣城鄉群眾,有錢捐錢,有料投料,集資133萬多元,新修、維修校舍8.2萬平方米,製作、修理課桌凳7690多單人套,圍牆、大門、廁所、操場隨之配套。經省地驗收,全縣中小學校達到了「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的標準。就這樣,全區各縣你追我趕,爭先恐後,短短兩三年,全面改善了辦學條件。「一無兩有」換來「四率」提高,學齡兒童入學率,在校學生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提高了至少10個百分點。
五星紅旗在檢閱。建國50周年,平涼與全國同步,「倒圖釘形」開始變成了「金字塔形」,考入大學的學生突破5000人大關。進入新世紀,平涼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心消除全市無高校的空白狀況。200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平涼衛校的基礎上,建起了平涼醫專。隨後,市上為推動醫專升本,將全市兩所全科醫院劃給其管理。經過10多年努力,平涼醫專華麗轉身,變為甘肅醫學院,躋身全日制本科院校行列。從2012年起步,市上整合平涼師範、平涼農校、平涼工專、平涼體校4個中專的資源,征地600畝,投資10億元,組建了平涼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學院開始面向全省招生。「一本一專」的建成,結束了平涼無大學的歷史,提高了平涼城市綜合競爭力。現在,兩校在學學生合起來近1.6萬人。
量變積累著質變。在迎接共和國70周年之際,市教育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市200多萬人口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5萬人、8萬人、5萬人、3萬人,已經呈現出「正梯形」。「正梯形」是4級各類學校在校生規模的最佳結構。在「正梯形」的背後,顯示出平涼教育標杆的提升:小學凈入學率100%,初中毛入學率99.88%,高中毛入學率94.04%,普教目標完滿達到;今年全市高考錄取2.16萬人,錄取人數是1977年的114倍。北大、清華錄取了19人,刷新平涼歷史記錄。
五星紅旗在見證。教育是共和國偉大的「希望工程」,在五星紅旗下成長的50後、60後一直到今天的00後、10後,擺脫了睜眼瞎子的命運。70年砥礪前行,平涼教育邁向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得以充分的滿足,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記者來到平涼城區西大街舊樓改造第二標段的工地上,隨意採訪了一位名叫史拴世的農民工。這位來自靈台朝那的普通勞動者擔任工地的施工員。他健談地告訴記者,他初中畢業,學英語知道了ABCD,學數學知道了勾股弦弧,學物理知道了槓桿原理,學化學知道了化合反應,這些知識讓他具備了起碼的文化技術素質,看得懂施工圖,看得懂說明書,工作起來遊刃有餘。和沒念過書的祖父輩、曾祖輩相對比,他感謝新中國,感謝黨和政府,讓他受到了就業謀生的最基本的教育。
每周的星期一,平涼的大中小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1000多面五星紅旗下,莘莘學子立德樹人,發奮成才,肩負起共和國的希望。平涼這一方熱土,不唯是經濟繁榮的熱土,也是教育昌盛、人才輩出的熱土。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平涼日報》專版
平涼發展巡禮——教育事業
來源:平涼日報/張笑娟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審核:雷勇 李一寧 梁鳳嬌
編輯:劉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