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啤酒髒腰小燒烤。」
人聲鼎沸的夜市大排檔里,韋一航和馬小遠舉起汽水碰杯,以毒攻毒。沒有人看得出來,這是一對患癌症的年輕人。
韋一航每天回到家,都看見媽媽在廚房裡變著花樣為他做各種健康菜。
「西藍花、胡蘿蔔、蝦……今年的抗癌食物排行榜可是又變了啊!」
「它們這行業競爭也挺激烈啊。」
「抗癌新CP,枸杞炒西芹?」
少年韋一航的骨子裡帶著痛感,這來自他從小患上的腦癌。雖然傾全家之力手術成功,身體里還是埋著一枚炸彈,隨時有復發的危險。
頻繁複查、大把吃藥,在焦慮恐慌中逐漸變得叛逆。
他走路喜歡挨邊兒,坐公交車必須縮在最後一排,不想跟任何人產生聯繫。深度社恐,自暴自棄。
直到他碰到了女孩馬小遠,同樣患癌的小姑娘,活得卻完全不一樣。
認真發微博,雖然粉絲只有一百多。
認真做直播,雖然就來了八個老鐵。
用蘇打水番茄醬陳醋韭菜花,調製出一杯杯「不共戴天」「義無反顧」的暗黑飲料,呲牙咧嘴灌下去。
享受美味烤串,躺在動物園牆外聽野獸吼叫,讀熱愛的文學書,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
組織聚會,聯繫採訪,給所有病友打雞血。連抗癌大師漏洞百出的演講,聰明的她也假裝相信。
她活得就像大師口中的雞湯金句那樣,「嘗盡五味而生無畏」。
所以,這個熱情女孩點燃了頹廢少年韋一航的愛情,以及久違的生命力。
《送你一朵小紅花》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這裡。被命運踩進了最爛的泥坑,依然對生命抱有不滅的信念。
馬小遠是韋一航的貴人。
現實生活中還有另一對夫婦,是許多人的貴人。
前幾天,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揭曉,其中有兩個不夠熟悉的名字:萬佐成、熊庚香。
圖源/微博
頒獎晚會,夫妻倆雙雙缺席,只以遠程錄製的方式領了獎。雖然他們從沒去過北京,也特別想去京城逛逛。但他們不能走,一旦離開,廚房就得熄火。
白岩松遠程連線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向他們頒獎並鞠躬致敬
他們經營著一家不打烊的廚房。
還得從18年前說起。
2003年,兩口子在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城中村經營一個早點攤,兼做油條批發。
每天凌晨兩三點就爬起來,和面、做油條、下鍋炸,六點鐘騎著三輪送到學校食堂,和每對灰撲撲的中年夫妻一樣忙碌不歇。
這樣的生活之前已經重複了多年。有天早上他們剛收攤,爐火還旺,一對夫婦帶著個孩子遲疑著上前:「能借用一下火,讓我們炒個菜嗎?」
孩子10歲,患有骨癌,就住在一牆之隔的腫瘤醫院。離家太久,孩子情緒不好,吵鬧著想吃媽媽做的飯。
類似不幸的家庭,在這裡太常見。家裡有病人一般不會富裕,外面餐館價格貴又不一定合胃口,吃飯成了病人和家屬的一道難關。
老萬夫婦立刻答應,「天天過來都行」。
無心的幫忙,卻開始了一段新的日子。
圖源/央視新聞
知道這個攤主特別熱心,就接連有患者家屬找來,借爐子炒菜做飯。求助的人越來越多,熊庚香和丈夫索性買了十多套廚具和煤球爐,買了油鹽醬醋各種調料,借給他們用。
起初不要錢,逐漸每天要用掉一百多個煤球、20多元水費,於是他們一個菜收取5毛錢,基本能平衡收支。
隨著煤球、調料漲價,5毛錢已經完全不夠,後來改為每個素菜收1元,葷菜收2元。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三百多人來炒菜。
在這裡什麼樣的人都有,有的手上忙著,眼淚撲簌簌掉進菜里。
也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感情。
有愛情,粗糙但動人。
老夏是廚房的常客,他老婆患了宮頸癌,後來轉移到腦部,在醫院躺了6年。
老夏每天去廚房給老婆做飯,最擅長鱸魚豆腐湯。他說,以前都是老婆做飯,他幾十年沒進過廚房。
他一邊做飯一邊吐槽:「要搞死我了,每天就睡一會,再這樣下去真要瘋了。只有來這做飯的時候可以寬心一點,每天在醫院就像坐牢。」
別人問他老婆患的啥病,他說:「都說腦子進水,她就是,腦子裡進水了……」
熊庚香炒了菜給老夏夫婦送去,正看到護士輸液,弄疼了病人,老夏一下子就炸了:「你輕一點啊,別把她搞疼了!」
老夏妻子憔悴不堪,連肢體活動都難,但意外的,神情里有一種天真可愛。
握球鍛鍊手部肌肉的時候,她嘟起嘴露出求誇獎的神情。老夏對她說話也像哄小孩,「我老婆真棒,今天又漂亮了一點呢。」
老夏跟別人抱怨「在醫院像坐牢一樣」,轉眼回到病房,又會打起精神,笑著夸老婆越來越棒,還唱歌給她聽 圖源:央視網
這一幕被拍到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第九集《相守》里。
去年春天,妻子終究離開了,老夏說「沒辦法,她丟下我不管了」。
這個男人再也不需要來廚房了。臨走前,他把自己的電話寫在了牆上。
有親情,笨拙但溫暖。
有人給患病的丈夫或妻子燒菜;有人給住院的父母煲湯。
有為了照料患癌母親忍痛輟學的18歲姑娘;有從小嬌生慣養從不做家務,卻在老母親患子宮癌後笨拙地學著做菜的成年女兒。
還有一位80多歲的奶奶每天來這裡做飯。她總是買些爛菜,還有極少量的好食材。爛的胡亂炒一下自己吃,好的燉了營養湯給患鼻咽癌住院的兒子補身體。
奶奶只有一個願望:兒子快點好。「我年紀大了,能替他得病就好了」。
這些患者固然不幸,但都有親人照顧。廚房裡最孤單的一類,是自己照顧自己的病人。
有無依無靠的患者,自己煮完面,默默吃了,再獨自去化療。
一位患肺癌的大爺,家裡人工作忙,他就一個人住院,一個人買菜,一個人做飯。
他熟練地炒著菜,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問他怕不怕,他說不怕,「老天爺給了我們這個任務,我也推脫不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對不對?」
病人說「能活一天是一天」,老萬則說「堅持一天算一天」
老萬夫婦不嫌棄也不害怕任何一個顧客——癌症不傳染。
下雨的時候,夫妻倆扛出一堆太陽傘,支起遮雨棚,讓病人家屬們照常做飯。
春節附近餐館基本都休假了,老萬夫婦不打烊。每年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八,炒菜、燉湯全免費。剛過去的春節,他們除夕也沒能休息成,做了很多水餃和紅燒肉,免費給常客們吃。
圖源/央視新聞
在別人全年最悠閒的假日裡,他們的時間表卻擠滿了——
凌晨4點起床,逐一給煤球爐生火、燒水、煮粥;
9點前把廚房收拾好,備好鍋碗瓢盆,補足油鹽醬醋;
10點多就有病人家屬陸續提著菜來做飯;
直到下午2點多,忙碌告一段落,夫妻倆才清靜下來吃午飯;沒過多久又是做晚飯的時間,又是一陣忙;
晚上8~9點以後,兩口子才能吃上晚飯。
遇見特別困難的患者家屬,不僅不收錢,還要貼錢。
有的人只炒一個素菜,錢要省下來看病、救命。老萬夫妻倆就把愛心人士捐助的物資送一些給他們。
明明只是平頭百姓,卻慷慨得像富豪:「吃不起就到我這裡來,(生活再難)飯還是要吃的。」
夫妻倆性格完全不一樣。
熊庚香活潑,喜歡笑,愛聊天,見誰都打招呼。很多病人家屬會對她哭,傾訴壓力,她總是能寬慰別人。
老公萬佐成卻是悶悶的,不太說話,總是默默地忙,一會給爐子裡換塊煤,一會給顧客打碗飯……
一把年紀了,他們睡覺卻不關手機,因為病人親屬隨時會打電話求助,有時是深夜,他們也會爬起來。
去年,炸不動油條了,他們就關了生意,但共享廚房堅持開。
兩人結婚多年,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成家,衣食無憂。孩子們心疼父母,讓他們歇一歇不要乾了。但夫婦倆不肯,閒不住,放不下。「(廚房)停了,這些人怎麼辦呢?沒辦法啊,我們心裡受不了。」
今年熊庚香64歲,丈夫萬佐成66歲了。一邊經歷歡聲笑語,一邊目睹生離死別。
被命運狠狠吊打過的人,就像懸在一根纖細的絲上。外界的一點惡毒,就可能剪斷他們對生命的貪戀,墜下深淵;別人的一點善良,卻會點燃他們的希望,拚命活下去——或者至少離開得快樂一點。
馬小遠帶著韋一航,在平行世界裡完成了環遊世界。
魚蝦市場是他們的南非干斯拜海灘,水產冷庫是南極,卡通氣球是搖搖擺擺的企鵝,樓道是喜馬拉雅山下的溶洞,廣場噴泉是委內瑞拉大瀑布,工地沙堆是撒哈拉沙漠,空調外機吹出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風,一對小戀人坐著公園纜車去火星旅行。
生活很苦,但他們不放棄愛與希望。
日劇「金句王」坂元裕二說: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堅強走下去的。
逼仄的小巷裡人來人往,嘈雜忙亂。爐火燒得正旺,黑黢黢的鐵壺一字排開,炊煙升起,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舌尖滋味是對生命的信念感。
點亮在看,看慣了悲歡離合的人,正默默準備好一盆炭火。
新聞來源:
中國文明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第九集《相守》等
- End -
紫宸, 資深編輯、媒體評論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新榜原創top20作者,深度研究中國女性情感和社會心理,首發靈魂有香氣的女子(ID: lixiaoyilhyxqd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