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戴上「金箍」實時監測走神?這樣的腦洞還是少開

2019-10-31     長安觀察

每個小腦袋都戴著一個黑色膠圈,膠圈正前方有一顯示燈,或藍或黃或紅地亮著。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一幫孩子在cosplay孫悟空,實際上卻是浙江某小學的課堂一景。

原來,這是一款黑科技產品,名叫腦機接口頭環,據說可以通過檢測腦電波而實時顯示專注度——紅色意味著學生正處專注狀態,橙色則是集中注意力狀態,藍色證明是非常放鬆的狀態,而白色則是斷網了。上課的老師不僅可以對學生狀態一目了然,電腦里還會收到一份專注力的排名。當然,這份排名也會被發到家長群里。

如今的教育市場,常常給人一種現實魔幻主義的感覺。遠的不說,僅近段時間,我們已經見識過號稱可以讓人一目十行的「量子波動速讀」,利用人臉識別監測學生課堂表現的「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記錄學生行動軌跡的「智能校服」。眼下再添上一個腦機接口頭環,有網友不禁調侃:下一季《黑鏡》直接來中國拍紀錄片就行了。

這些噱頭滿滿的產品,真真假假,神乎其神,但無一例外都宣傳是為了孩子好。而家長們不顧外界的嘲諷,心甘情願地花著不菲的價格武裝孩子到腦門,無非是希望孩子專心學習、提高成績。對於這份望子成龍的初心,我們能理解,更尊重。但有一個問題值得家長們思辨——技術介入孩子生活的邊界在哪裡?

想必許多過來人都有一種感受:我們小時候讀書哪要這些花活兒?當然,一部分原因是那時候條件有限,吃飽穿暖已經不錯,哪有精力財力搞這些。今天,國人的日子越過越好,教育市場越分越細,種種產品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出。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孩子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拄一根「科技拐杖」。認真聽講要靠腦電波頭環監測,遵守紀律要靠人臉識別監測,按時上學放學要靠穿戴設備監測……從另一個角度看,凡事都要靠輔助設備倒逼,是不是也導致了孩子們主觀能動性的不足呢?

成長路上,我們會遇到無數誘惑,但為了更遠大的目標而抵禦誘惑的過程,其實就是成熟的過程。課堂上,究竟是望一望窗外的風景,還是抬頭聽老師講課?放學路上,究竟是跑到街邊小店玩去,還是抓緊回家先寫作業?

這些場景都是日常,但每一次選擇,何嘗不是對孩子的訓練?也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有一個人的心智成熟。試想,當這些在黑科技強制監管下長大的孩子,突然失去了「科技牢籠」,會不會無所適從?難不成畢業工作了,還要頭戴一個膠圈,防止溜號走神嗎?

其實,孩子本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家長們放鬆一點,讓這些花朵經受些風吹雨打,激發起向上躥的內生動力,他們會給你一個更大的驚喜。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jPHJG4BMH2_cNUgiT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