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蕾媽育兒經(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時下家長們越發迫切地希望孩子可以優秀於人,實下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品行教育也尤為上心,希望孩子人見人愛,而不是令人厭煩的熊孩子。於是分享教育成了孩子們養成良好品行的契機。家長們希望孩子懂得分享,這不僅是孩子有道德感的體現,也顯得父母很有教養。
周末的時候閨蜜的同事帶著孩子來家裡玩,閨蜜家的孩子很高興,歡天喜地地把同伴迎進了自己的房間。可是沒多久,房間裡就傳來了孩子的哭聲。原來兩個小傢伙因為玩具發生了矛盾。同事家的孩子想要玩閨蜜家孩子的布偶玩具,閨蜜家孩子卻很不願意,因為這是爸爸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閨蜜家的孩子很珍惜,連自己都捨不得玩。
這時閨蜜勸導孩子說,「你要懂得分享,趕緊把布偶給妹妹玩!」孩子聽後很委屈,但是迫於媽媽的壓力,孩子也照辦了。臨走的時候,同事家的孩子居然要把布偶帶走,孩子一聽更是嚎啕大哭。這時閨蜜卻責怪孩子不懂事,強勢地把玩具送給了同事家的孩子。同事很不好意思,執意不要,但是閨蜜卻說,「小孩子不懂分享可不行,得給她提個醒!」
家長們希望教會孩子分享,會要求孩子把自己的物品分享出去,有時候是玩具,有時候是零食,面對孩子不願意配合的情況,家長們的做法通常是強勢的勉強孩子。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如此勉強孩子是否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呢?
l 物品的所用權不應被強勢分享
在孩子的物權建立階段,家長隨意地勉強孩子去分享,這就會破壞孩子的物權建立。強迫分享的行為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變得越發的牴觸分享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孩子一開始會把所有的物品都認為是自己的,隨後才會區分自己的和他人的,家長的強勢干擾會破壞孩子的物權建立。
l 教育孩子「先人後己」
父母們過分的強調孩子要先去考慮他人,再去考慮自己。這很容易帶孩子進入隱藏自我感受的誤區。孩子會變得過分的壓抑自己的情感訴求,在有意見分歧的時候不敢輕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使得孩子很容易養成討好型的人格,失去獨立自我的快樂。孩子只有先去愛自己,才能做到去關愛他人,否則孩子只會覺得分享是痛苦的。
家長們需要明確的是孩子的道德感是在生活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所以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是自私的。同時,家長們與其去責怪孩子不願意分享,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模糊了分享的真正意義。分享不是失去,如果大人強勢地勉強孩子,那麼在孩子眼裡分享就是失去。在這樣的認知下,孩子自然就會失去分享的動力。
大家對分享教育有哪些看法呢?對此有哪些好的建議和經驗呢?
------------------------------
關注【蕾媽育兒經】,了解更多孕期和育兒知識,學會解決親子成長問題和家庭矛盾!若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也可以私信留言評論,作者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最專業的回覆,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