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老鄉,你們村村名中帶這幾個字嗎?

2019-08-26   中國榮成

生你養你的鄉村也許她的村名很特別,小時候常常納悶為什麼除了姓氏不一樣,後面的字也不一樣,其實她是有著故事的,你們村子村名中帶這幾個字嗎?知道為什麼嗎?


村落,又稱為「村莊」,

不同村落姓氏不同,

名字後綴也各異,

王家莊、李家屯、刁家溝、德勝寨……

榮成歷史上村落大幅度增加,是在明洪武年之後。主要是軍事移民帶來的人口和村落增加以及之後的繁衍。因此,榮成村落名稱有著以軍事建制和設施命名的突出特點,衛、所、寨、墩、堡等成為村莊的後綴較多。

明朝榮成衛所寨墩堡示意圖

駐軍司令機關築牆設門為「衛」、要塞名為「寨」、烽火台為「墩」等。寨、墩、堡往往依山而建,禦敵難攻。衛寨中軍屬和提供補給的百姓聚集成村落,軍事用途結束後形成的村落保留「衛」、「寨」、「墩」字。

如成山衛、靖海衛,寧津所、尋山所,馬家寨、得勝寨、光祿寨、東墩、東煙墩、煙墩角等等。






東墩


煙墩角

因時而建名為「屯」。屯者,圍而時建。「屯」字本身就有「圍起來」的意思,戰亂時期,據說用於屯糧、屯兵臨時圍建的村落以「屯」作為後綴。

如榮成尋山街道的青安屯、石島港灣街道的畢家屯、上莊鎮的蔡官屯等比較典型。但戰爭過後,百姓更願意找一處靠山靠水的地方居住,所以如今以「屯」後綴的村落相對較少。


蔡官屯


嶗山屯村

榮成更有比較特別的村落後綴——夼,

沿海一帶慣用的「泊」,

這些後綴可不是亂寫,

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在榮成,懂得看村落的後綴,

通常能直觀地了解村落的事件、地勢、產業、功能等多項信息。

山間谷地名為「夼」。夼者,大川也,山間谷地稱之為「夼」,舊時榮成百姓選擇山谷聚集建立村落,最重要的是山谷中氣候適宜,外來的強風可以被山峰擋住,帶有濕氣的海風爬過山頂進入山谷容易形成降雨,所以山谷之內往往四季如春。

石島港灣街道的唐家夼、滕家鎮的馬草夼以及柳夼、雨夼都是代表。以「大川」來分析「夼」,是因為俯瞰山地,山谷就像河川一樣川流其中,所以山谷的村落用「夼」字後綴,也是榮成的一大村莊特點。

院夼


馬草夼村


蔭子雨夼

河濱平原名為「泊」。泊者,白日臨水。榮成靠近海洋,眾多漁民在靠海的平原邊上建立村莊,這些漁民的船隻白天會靠岸停放,岸即是「水邊」,所以海邊平原上的村落以「泊」命名。

如石島斥山街道的大泊子、小泊子、雙傍泊,虎山鎮的史家泊等等。

西泊子

農業種植名為「莊」。莊者,廣種土地。這個字也很形象,村落百姓依靠廣泛的土地種植業為生,所以有了「莊家」一詞,也寓為「憑藉廣袤土地而有了家」。「村」比「莊」要大,是依靠種地後在尋找「寸土」種樹的意思,也就是說除了田地還有果園。

如埠柳鎮的梁南莊、不夜村、石島港灣街道的張家村等等則是其中代表。

尹格莊村


《榮成縣誌》中「不夜古城」圖


不夜村 村碑


如今的不夜村

手工製造名為「坊」。坊者,土方手工。舊時手工製造業種類不多,以磚窯、燒陶、打鐵、紡織等較為實用,往往一個村都幹這一行,他們的特點是要燒火,黃土壘砌成方形火爐則是家家必備,「土方」就成了標誌,後來簡化成「坊」作為村落後綴。

例如石島斥山街道的南窯、北窯等就是以燒磚瓦窯聞名。

遷移生根名為「疃」。疃者,留童守田。疃的本意是「野獸踐踏過的地方」,而在榮成,過去外地人遷移至此,往往只有幾戶人家,例如大疃鎮大疃村、石島港灣街道的姜家疃、上莊鎮的呂家疃等,選擇「疃」為村落後綴,據說是因為這些人祖上不是本地人,但生下的孩童都留在了這方田地上。後來這些外地人在榮成生活互相扶持聚集,並以其中大戶人家命名,如大疃以湯性較多即是如此。

大疃


姜家疃


榮成的村落零星散布,很多村落建於明代,都是傳統文化古村。在高速發展的榮成市,在高樓大廈的建築中,在五彩繽紛的霓虹下,這些古村像是波瀾不驚的老者,每當人們走進去,內心總會感到一份超脫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