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指出:孩子睡覺時出現的三種反應,可能暗示寶寶是個聰明娃

2020-08-13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李玫瑾指出:孩子睡覺時出現的三種反應,可能暗示寶寶是個聰明娃

養娃無小事,閨蜜前段時間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真切地明白了這個道理。

閨蜜家的寶寶剛滿3歲,一直都和閨蜜睡在一起。最近閨蜜發現孩子總是中途睡醒,同時還發現寶寶似乎睡得比較淺,有些小的動靜就會迷迷糊糊的睜眼看看,發現沒有問題再繼續睡。

閨蜜一度覺得是因為寶寶的睡眠質量和睡眠習慣不太好的原因,擔心長期這樣會不會影響寶寶的發育成長。但在偶然間瀏覽到李玫瑾教授的相關演講後,突然就感覺到安心不少。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以下三種反應,可能暗示寶寶是個聰明娃。

1)睡覺時面帶微笑

嬰幼兒也會做夢,並且很頻繁,當寶寶做了好夢時,可能會在睡夢中露出微笑表情,這並不稀奇。但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因為微笑表情的發出需要牽動很多神經,所以要做出微笑的樣子還是有些不容易的。

因為只有經過神經傳導讓大腦皮層感知到愉悅,寶寶才會露出微笑。

因此當寶寶睡覺時面帶微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寶寶的大腦發育情況良好,在成長後期,父母可以著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進而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2)睡覺時踢被子

我知道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睡覺時踢被子都會有和我一樣的憂慮,那就是怕孩子生病著涼。但寶寶睡覺不老實,四肢經常做動作其實是一種生長行為。

孩子在睡夢中由於生長激素的大量分泌,身體快速發育,伸胳膊蹬腿在努力長大,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好現象。另外,孩子翻身踢被子也是自我進行睡姿調整的過程,這說明孩子能夠清晰感知自己的睡眠姿勢是否舒服,這是孩子感知能力較好的一個重要表現。

3)睡覺較淺

淺睡眠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但凡身邊有個風吹草動寶寶就會醒來,但在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中,孩子睡眠淺從側面表現出了自身較強的感知能力。這種感知能力能夠及時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反應。這樣的寶寶長大以後肯定會很機靈。

但實際生活中,除了第一點媽媽不怎麼擔心以外,當孩子睡覺頻繁踢被子或者總是容易被吵醒,父母會不自覺的擔心孩子的健康,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

父母想要保證孩子良好的睡眠,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孩子的睡前行為

孩子踢被子是一個長身體的過程,但這可能與孩子劇烈的遊戲行為也有關係。所以建議父母在準備讓孩子入睡之前,引導孩子進行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遊戲的興奮感一直延續到孩子上床睡覺。

睡前較為強烈的運動能夠加強孩子的大腦皮層活動,既會增加孩子睡覺時踢被子的頻率,也不利於孩子睡眠質量的提升。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或者共同閱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的大腦皮層處在相對平穩的狀態。

2)保證孩子的睡眠環境

孩子睡眠淺也就意味著孩子的睡眠周期較短,而一個睡眠周期中只有一半的時間是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和生長激素分泌的,因此長期淺睡也並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對於睡眠淺的孩子,父母應該儘量為其營造較為安靜的睡眠環境,避免嘈雜或者不規律的聲音,另外父母也應該固定孩子的睡眠環境,因為睡眠淺的孩子對環境變化較為敏感,睡眠環境經常改變同樣不利於孩子保持較長時間的深度睡眠。

睡眠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好的睡眠不僅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保證孩子的身高,還能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越睡越聰明」。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睡眠狀況應該有大致的了解,並能夠細心觀察和發現孩子睡覺時的小動作,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諮詢專家或者醫生,這樣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健康動態,培養出優秀的小寶寶。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yog6HMBLq-Ct6CZeH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