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劇《小歡喜》熱播:父母什麼關係,孩子就什麼命

2019-08-16   畫荻教子

最近熱播的家庭電視劇《小歡喜》,一開播就讓很多家長感同身受。

劇中主要講述了三個家庭的孩子即將高考的悲喜故事。

方圓和童文潔的兒子方一凡,喬衛東和宋倩家的女兒喬英子,季勝利和劉靜家的兒子季楊楊,三個孩子同在一所學校備戰高考,各有各的個性。


方一凡雖然成績一般,但是性格活潑開朗,興趣愛好廣泛,在高三誓師大會上,為了拍攝會場照片,爬上會場最高處,結果一不小心摔下來。

為了避免被老師懲罰,他居然順勢裝昏迷,騙過了一眾老師和同學。


方家夫妻感情深厚,兩人時不時在兒子面前秀一把恩愛,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方一凡,也特別自信大氣。

喬英子學習成績好,常居班級第一。

喬家夫妻離婚多年,兩人見面就掐,絲毫不管對女兒的影響。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喬英子,逐漸變得敏感自卑,一邊哄媽媽開心,一邊盼著爸爸來看她。


季楊楊一出場就開著法拉利跑車,看上去又酷又拽,其實內心極度缺少安全感,跟同學不合群,學習也不上心,只想著當韓寒一樣的賽車手。

季家夫妻因為工作一直在外地,導致季楊楊跟著外公外婆和舅舅長大,他甚至說他的家長是舅舅,根本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性格強勢又孤僻。


其實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天真無邪的,長大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之間的關係有很大影響。

夫妻恩愛的家庭,孩子會更幸福。

而夫妻不和的家庭,孩子的成長會更加擰巴。



父母恩愛,孩子更大氣開朗

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 中,演員魏大勛跟爸爸一起癱坐在沙發上,等著媽媽做飯的一幕,讓很多人嫌棄這父子倆可真懶。

等媽媽做好了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爸爸夾起菜就往媽媽的嘴邊送,突然又把筷子折回來,把菜塞到了自己嘴裡,一旁的魏大勛笑得趴到桌子上。

夫妻倆一邊鬥嘴,一邊讓兒子多吃點,坐在一旁的魏大勛,吃得很是歡快。


魏大勛是娛樂圈公認的暖男,不僅脾氣好,而且性格特別溫暖,跟誰說話都是笑眯眯的,做事情也踏實努力。

很多人說,看到魏大勛父母相處的樣子,才明白他生活的底氣都來源於父母。

看多了父母恩愛的樣子,孩子自然會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溫暖。

我小舅家的表弟剛上初中,性格爽朗,愛玩愛鬧,是大家族裡的開心果,他尤其喜歡吐槽父母,說:「他們是真愛,我就是意外。」

小舅跟小舅媽結婚多年,從來沒有鬧過矛盾,小舅媽臉色一變,小舅立馬就認慫;而小舅煩心時,小舅媽的愛心煲湯很快就上桌。

兩人走路總是手牽手,表弟小時候不懂事,經常哭鬧著要走在爸媽中間,可是小舅總是把表弟抱起來,另一隻手牽著小舅媽。


教育家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

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父母關係和諧並且恩愛有加的家庭,孩子會安心做一個快樂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更篤定地知道:無論未來如何,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

父母不和,孩子缺乏安全感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少年派》中,錢三一是公認的學霸,不僅成績好而且長得帥,但是他總是一副冷麵孔,讓別人不太敢靠近。

錢三一的爸爸是成功的商人,媽媽是音樂家,但他們的感情早就名存實亡了,只是為了不影響錢三一的學習和家庭原因,才貌合神離地沒有離婚。


可是孩子都不傻,錢三一早就知道父母之間沒有感情了,終於在一次母子之間大吵後,錢三一背對著媽媽說:「你離婚吧,我跟你。」

孩子寧願父母離婚,也不希望生活在父母毫無交流的「冰窟」中,父母離婚後只要一如既往地對孩子好,反倒會讓孩子更放鬆。


心理學專家黃維仁博士認為,父母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當孩子看到父母的笑容,接觸到父母的身體,聽到父母的聲音,他的大腦可以借著這些人際經驗,形成一些特定的連線,也就是神經元線路。

這樣長期在愛的環境,可以幫助他把父母的愛內化在自己心中,幫助孩子形成比較健康的神經線路。

即使孩子將來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碰到讓他焦慮的情況,他也有辦法自我安撫。

因為他的大腦裡面已經有非常好的神經系統,建立了非常好的心理機制,可以幫助他消除這些焦慮。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他自我的一部分就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尋求補償。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刻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關係差,孩子必定受影響。



父母的關係,決定孩子的成長軌跡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說,我們人生的劇本早在童年就已經寫好,如果沒有覺察,餘生不過是強迫性重複。

父母之間的關係,就是孩子童年的人生劇本,想要孩子一生幸福順遂,父母應該這樣做:

首先,把婚姻經營好。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也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前一段時間,歌手周杰倫的妻子昆凌在採訪時說,她把周杰倫排在了比孩子們更高的位置,周杰倫也這樣跟她說,是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當爸爸進門時,先給媽媽一個擁抱;爸爸下班晚時,媽媽可以趕緊熱份飯,這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恩愛。

父母之間如果發生爭吵,儘量不當著孩子的面,如果無法避免,問題解決後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好,不讓孩子為父母擔心。

其次,如果離婚,請對孩子好。

有些夫妻的確會因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感情走到終點,但是為了孩子選擇將就,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高考結束後,離婚率突然飆升的原因。

但是父母之間是否還有感情,是瞞不住孩子的,倒不如坦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不在一起生活了,但是對你的愛不會改變。

戈特曼博士說過,一個一天到晚在赤焰烽火的人際衝突中生存的孩子,他大腦里的腦細胞好像被煎蛋一樣,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比較難集中注意力,更難處理自己的情緒。


無論孩子跟誰生活,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方,也不要阻止另一方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這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才會降到最低。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里,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父母關係是孩子長成什麼樣子的決定性因素,想要讓孩子快樂成長,那麼請做一對恩愛夫妻吧。

(文章來源:畫荻教子微信公眾號,ID:hoedu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