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迎2個「轉折」?單月銷售1.6萬億,「敲鑼」搶人,能否撐住?

2019-10-20     藍白觀樓市

房地產景氣度的變化,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

2019年,上半年與下半年出現了明顯的一道「鴻溝」,以7月份為界,冷熱變化的速度非常快。

在7月份之前,市場盛傳所謂的「小陽春」,放鬆購房者門檻的城市不斷增多,石家莊實行零門檻落戶,西安進一步把門檻放寬至在校大學生,房企融資額單月突破千億,長三角幾大熱門城市出現了「搶房潮」,地王遍地開花。

隨後,房地產資金的「閥門」被鎖住,信託、ABS、銀行貸款、公司債全線收緊,土地市場、成交量出現明顯回落。

數據顯示,在流拍率方面,全國主要地級市8月共流拍55宗地塊,流拍率為6.07%。其中二線城市流拍率為4.62%,環比上月流拍率上漲1.98個百分點;三四線城市的流拍率最高為7.66%。

原因很簡單,調控力度加強了,2019年1-8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高達367次,創出歷史記錄。

相比2018年1-8月份的315次,這個數字上漲了17%。累計次數刷新了房地產調控記錄。僅僅8月份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就多達60次。1月到7月的調控次數分別為68次、21次、15次,60次、41次、46次和56次。

但是,到了10月份,樓市又迎來了兩個「反轉」。

第一,房地產單月銷售額創年內次高。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1-9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顯示,從商品房單月銷售情況來看,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額的環比增幅均出現30%以上的大幅增長。

根據今年以來的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拆後測算,9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7330萬平方米,環比增長32.63%。商品房銷售額為16118億元,環比增長32%。

1.7億平米的銷售面積,1.6萬億銷售額,僅次於今年6月份,所以是2019年內的「次高點」。

同比也是一樣,2019年9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相比去年同期上漲2.92%,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38%。

這樣看來,似乎所謂的「金九」並沒有消失,非但沒消失,反而還逆勢增長了,房企們也賺的盆滿缽滿,一個個過的比去年還要滋潤。

第二,多個城市「敲鑼」搶人。

與熱點城市加碼調控,限制購房的策略不同,近一段時間,不少城市落戶的門檻一降再降。

10月15日,從南京傳出消息,只要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提供南京居住證和學歷證即可在六合區購房,外地人購房不再要求個稅或社保證明。

隨後南京六合區住房保障和房產局表示這只是對人才政策的調整,而非解除或者放鬆限購。

同一天,天津也發布類似的信息,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對戶籍暫未遷入天津的職工,其家庭在天津無住房的,可在天津購買1套住房,無需社保或納稅證明。

這個政策比南京六合的要更加明確,更加全面,包含了購房、就業和落戶三個方面。

天津和南京算熱點城市嗎?當然算,六合區與濱海寶坻算核心區域嗎?當然不算。

無獨有偶,我們還看到了河南三四線城市全面放開落戶,宜昌8-9折購買「安轉商」住房,宿州最高給予10萬元購房補貼。

看來,三四線樓市也有點「坐不住」的意思了。

問題在於,單月環比增30%的銷售額,這麼多城市加入到搶人行列,樓市能否「撐住」?

筆者認為,這是樓市下行時期的一次短暫「反彈」而已。

第一,房地產銷售額,是靠打折促銷換來的,不是增量資金入市。

我們可以詳細的「揣摩」一下這個數據,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大幅增長,大都出自三四線樓市,因為中小城市的房屋施工面積,占到了房地產總量的60%以上。

我們還可以看到,8月末開始,恆大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搶收行動」,掀起打折促銷的大幕,更有消息指出,恆大召開會議,從9月27日開始,將實施僅次於2014年的主動激進營銷策略,三四線基本全部執行精裝賣毛坯價(預計7折左右)。

隨後,融創、龍湖、禹洲、旭輝等多個房企表態下半年不再拿地、要勒緊褲腰過日子。

克爾瑞研究中心總結稱:營銷範圍逐漸擴大,春節前後的營銷活動多集中於三四線城市,後逐步擴大到一二線城市,特價房營銷方面,也逐漸從去化較難的三四線區域擴展到一二線郊區。

事實也是如此,8月末龍頭房企開始「搶收」,打折力度更大,隨後的9月份,恆大銷售額業績就創出了歷史新高,碧桂園也大增了40%以上。

這說明,銷售額的增長,不是有大量資金入市推動的,而是原來觀望的購房者,趁著房價降低入市「抄底」形成的結果,不能代表樓市會持續走強。

第二,不少城市「敲鑼」搶人,重點要看是什麼區域。

如上文所說,天津和南京當然屬於熱點城市,但是六合區與濱海,都不屬於市內核心區域,河南三四線城市放開了落戶,鄭州放開了嗎?沒有,宜昌、宿州也屬於中小城市,省會城市武漢、合肥也沒有絲毫鬆動,包括熱度最高的滬蘇寧杭等城市,調控依然非常緊。

相反,我們還在10月份看到了呼和浩特收緊了調控節奏,三套房直接不給貸款,這說明調控已經真正進入到了「因城施策」的階段。

對於房價上漲過快,短期熱度太高的城市,「冷處理」就好,對於那些棚改缺失後,樓市購買力縮水的地方,適度的引進人才,是無可厚非的事,畢竟人口常年往大城市湧入,三四線城市也要想方設法吸引人口回流才行。

事實上,人口回流,也是托住三四線樓市的一個「契機」。

經濟學家李迅雷日前指出,2018年東部地區的農民工數量減少185萬人,東北地區農民工數量減少9萬,而中西部地區則增加378萬,呈現「孔雀西南飛」的特徵。

人口從小地方往大城市走,是大勢所趨,年齡漸長的農民工,從大城市往家鄉回流,同樣也是一種趨勢,一二線和三四線各取所需,沒什麼不好。

對於樓市來說,某一個月份的銷售額增加,部分城市落戶門檻降低,不必做過度解讀。

四季度往往是房企業績壓力最大的時刻,也是施工交房的關鍵時刻,不少開發商為了現金流會加入到打折促銷的行列中,對購房者來說,也是挑選性價比房源的時機,不必因此患得患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cRo6m0BMH2_cNUgkf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