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它會變身噢。
可是,它低調,它不說。
麻雀之家
在上海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房子裡住著心愛的姑娘,姑娘再生一個大胖小子,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或許這是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
曾經,居住在上海浦東的孫先生一家,的確過著如上所述的生活。
直到二胎政策開放,龍鳳胎寶寶,突如其來。
終於打破了以往的平靜。
對於二胎,孫先生一家,本來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他和太太蔡小姐都是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孤獨,彼此感同身受。
所以一直打算再生一個孩子,希望兩個孩子能夠相互陪伴。
但是萬萬沒想到,孩子直接從一個變到了三個。
孩子數量增多,量變引發質變。
不僅蔡小姐辭職在家,當起了全職太太。
而且蔡小姐的父母,也從武漢趕來上海進行支援。
也就是說,原本只有43㎡的一室一廳一衛一廚,現在承載起,一家七口人的衣食起居。果然如孫先生所說,1+1>2。
生活中的不便,顯而易見。
早上洗漱要排隊,中午必須輪流吃飯,到了晚上,孫先生工作一天回到家,只能站在陽台上繼續加班。
而孩子們,也沒有多餘的遊樂空間,兩個小寶整天在臥室的床上玩耍。
馬上要讀一年級的大寶,學習區域也被擠壓得所剩無幾。
儘管如此,全家人從未沮喪過,依然微笑著面對生活。
坦然接受這上天賜予的甜蜜負擔,每個人都毫無怨言為這個家庭默默付出著。
也許正是這份深情,感動了本間貴史這位日本設計師。
開工前,他連續五次造訪孫先生家,開工後,從日本到上海往返了14次,並在體感40度的上海工地,駐留長達55天,甚至還自己租了房子。
為了更了解屋主一家的生活習慣,本間貴史專門把這七口人,生活居住的原始素材,打包回日本仔細研究。
當他看到,孩子們的外婆,長期睡在客廳的行軍床上。
由於睡眠不足和勞累過度,躲在衛生間頻繁嘔吐的時候,他再次動容了。
改變這一家居住環境的慾望,愈來愈強烈。
嚴謹的本間貴史,反覆查看了房間的牆體結構、管道、吊頂、開關、窗戶、甚至對房間的空氣和水質都做了檢測。
空氣檢測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室內的PM2.5竟然高於室外,達到了中度污染的程度。
蔡小姐在為家人健康擔憂的同時,不免敬佩於設計師,竟然考慮得如此細緻和周全。
她說:「遇到這麼嚴謹的設計師,我們全家都放心了。」
對房子更加清晰的了解後,設計師心中的構圖,反而變得模糊。
房子改造的難度也在持續增大,已經設計好的方案,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不斷推翻重擬修改。
不過,裝新風系統,是設計師首先明確的步驟。
就算在本來僅有2.5m的空間裡,再犧牲25cm的層高,也在所不惜。
畢竟不用開窗,就能享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吊頂上,水管、照明、中央空調、新風系統錯綜複雜。
在狹小的空間裡把它們,排列的井井有條,本間貴史足足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這些藏在深處的巨大工程,如果沒有鏡頭的記錄,旁人根本無從發覺。
大約只有追求內在感受,而非外表浮誇的設計師,才能如此偏執而較真的完成。
本間貴史的這一特質,貫穿於整個施工過程中。每一根鋼筋的位置,都必須自己親自測量,然後精準定位。對牆面的平整度要求十分苛刻,誤差絕不允許超過一毫米。
每個工人的帽子上,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血型,倘若出現事故,能夠及時輸血。
恰好是這份偏執,和對「安心、安全」的極致追求。
就算看起來並不華麗,也沒有過多花哨的炫技。卻能讓居住者在使用時,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完美體驗。
首先,在廁所的改造上,實現了乾濕功能分區,可以同時滿足多人使用。
這個一體化五金櫃,看似尋常的外表之下,暗藏玄機。
打開其中一層,是一個可摺疊的洗臉台。簡易的洗臉台,可供應急之需。
單獨的洗臉台,考慮到多子女家庭日常使用,專門設計了兩個出水口。
洗臉台下的隱藏踏板,除了方便孩子們洗漱外,還有實用的儲物空間。
設計師的貼心,無不體現在,這一磚一牆之間。
(廁所前後對比)
然後,是家中女人們,最常忙碌的地方,——廚房的改造。
可移動的水槽,方便了主婦們使用的同時,還橫向擴寬了操作台面積。
集收納和休息於一體的小凳,流露出日本設計師,對主婦們的體貼。
在她們忙於料理烹飪時,可以坐下來放鬆片刻。或觀看冰箱上,獨家定製的液晶顯示屏里,播放的視頻。或由顯示屏當中,監察孩子們,在客廳的一舉一動。
廚房裡的一切,貌似樸實無華。可是每一處細節,都是設計師對女性關懷的體現。很難想像這些設計,竟然出自一位男性之手。
(廚房前後對比)
由於之前的臥室朝陽,孩子們大多的活動空間在此。所以設計師把臥室和客廳的位置進行對調。並且之前蔡女士希望孩子們長大後,能夠有各自獨立的空間。
於是,在臥室的設計上,本間貴史引用了「膠囊房」的概念。
這個概念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日本著名建築師,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公寓。
設置講究精簡且功能齊全,集成化程度非常高。
(玄關改造對比圖)
膠囊房的門板,實則是一面面白板,孩子們可以用馬克筆,在上面任意塗鴉。
每一間膠囊房都擁有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對應一個孩子,在門上還用樂高,拼成各自的名字。
設計師自己,正好也有三個孩子。
此處的靈感,相信大部分,同樣來自於設計師平時的生活。
設計取之生活,而又用於生活。
膠囊房內部,還可打通,變成一間大房。
(膠囊房改造前後對比)
廁所、廚房、臥室,全部改造後,完全驚異於設計師的鬼斧神工,再也找不到最初的痕跡。
(魔方椅)
客廳里,本間貴史運用了,自己原創的魔方椅。通過椅子的不停變幻,來滿足屋主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
看罷此景,之前的驚異,繼而轉變為敬意。
同一把椅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長高」。
本間貴史說,他想創造一間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的房子。
很顯然,他做到了。
(用魔方椅拼成的桌椅)
(用魔方椅拼成的床)
(用魔方椅拼成的兒童遊樂區)
(魔方椅還可以收納玩具)
在完成的過程中,本間貴史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和挑戰,可是他並沒有放棄,因為他的堅持,才為我們呈現出,如此天馬行空的藝術。
(客廳對比圖)
一如孫先生全家,此時身處困境,想到的絕非逃避,而是改變。
願所有勇敢的人,都能享受到生活的饋贈。
圖片來自東方衛視 《夢想改造家》,
版權歸其所有,在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