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中憋氣,你覺得自己可以憋多久呢? 30秒? 1分鐘? 3分鐘?
根據你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經驗,你認為憋氣的世界紀錄是多少?10分鐘還是15分鐘?
統統都不是。
2012年,來自丹麥奧爾堡的男子史提格被譽為「不需要呼吸的男人」,他在倫敦的一座游泳池裡憋氣長達22分鐘,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你是不是感到很驚訝?
人類的潛能比你想像的大得多。身體對於客觀事物的適應能力通常令人難以置信。這種適應能力,就算存在極限,也遠遠超過你的認知範圍。
很多人學習一樣技能時,總覺得無論自己多麼努力,也無法達到一個很好的高度,於是只好中途放棄了。
其實,只要他們懂得把自身的潛力激發出來,即便很多事情都需要天賦,但我們依然可以做到超出自己預期的程度。
而激發自身潛力的方法,通常就是「刻意練習」。
有句話說:「以你現在努力的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
確實如此。很多人覺得,自己技不如人是因為天賦比別人差,但事實上,只是他們的努力程度不如別人而已。
科學研究表明,除非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否則做大多數事情所需要的天賦,我們每個人都相差無幾。
例如要讓自己成為行業的精英,想要讓自己脫穎而出,天賦僅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付出的努力,有沒有好像別人一樣多。
這就涉及到「刻意練習」的方式。
根據20世紀70年代德雷福斯兄弟的研究,他們考察了各個行業的技能高手,包括商用客機飛行員和西洋棋大師,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從新手到專家,要經歷過五個階段。
1,新手;
2,高手新手;
3,勝任者;
4,精通者;
5,專家;
大多數人掌握的技能,在他們的生命里,基本上處於第二階段,也就是高級新手的程度。他們終其一生,在大部分事情上既不是專家,也不是新手,只是處於某個特定技能領域中的某個水平階段。
他們之所以沒有繼續往上提升,是因為他們掌握的技能足以應付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需求,也就不再想著刻意提升了。
比如我們考了駕照,隨著駕車時間的增加,駕駛技術會越來越熟練,但想要成為專業的賽車手,這種熟練的駕駛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再如你喜歡下廚,能做十多種菜肴,也做得非常好吃,但未必能夠擔任高級飯店的廚師。
所以,我們想要進入高級新手的階段,只需要依靠低層次的勤奮與努力。但若想再進一步,針對性的刻意練習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現在幾乎每個經常上網的人,都會聽過「刻意練習」這個概念。在此我就不做多解釋。
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諾埃爾·蒂希運用三個同心圓來闡述刻意練習的定義和運作方式。
可以看得出來,中間的舒適區就是我們已經掌握的技能,而後進入學習區,進一步提高技能,最後減少恐慌區,讓我們對某些事情有足夠的信心去應對。
也就是說,待在舒適區,無論我們多費多少時間去練習,頂多停留在高級新手或者勝任者的階段,是無法成為真正的精通者這種高手的。
問題是,我們很難確定自己需要學習的區域。好比我們無論開了多少年的車,也只是在舒適區里重複練習而已,這種在舒適區的重複練習,儘管讓你開車的技能很熟練,但是卻無法讓你達到賽車手的駕駛水平。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賽車領域,要掌握哪種程度的駕駛技術。
由此,正確運用刻意練習的方式,就需要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根據需求,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
第二,踏出舒適區進行學習和練習;
第三,專注投入,重複鍛鍊;
第四,對問題進行反饋,及時調整;
第五,保持練習,完成階段性的目標;
第六,達到重點。
刻意練習的特點之一,是可以重複練習很多次,但這跟我們平常的重練習有一定的區別。它基於兩個前提:
1,跳出舒適區,到學習區選擇強度合理的活動;
2,重複練習的次數要足夠多;
舉個例子說明。
例如不管我們平時跟朋友打多少次籃球,都無法跟籃球明星的種針對性練習和訓練量相比較。科比那句名言:」你知道凌晨四點鐘的洛杉機嗎?「就是他對於刻意練習的最好寫照。當然,我們普通人,是很難也沒必要去做到這種鍛鍊。
但這就表明,在舒適區重複已有的技能是無法讓我們成為高手的。只有在學習區,選擇合適自己強度的活動,通過大量重複的練習才能向高手階段邁進。
當我們在學習區通過刻意練習提高了技能後,舒適區就會變大,把原來屬於學習區的部分變成新的舒適區。而恐慌區的部分則會減少,變成新的學習區。經過這樣的循環,我們最終會成為頂尖人士。
那我們怎樣知道學習區已經變成舒適區了呢?這時就要對結果進行反饋。
《私人帝國》一書的作者史蒂夫·科爾說:」沒有反饋的練習,就好像把保齡球扔向一個沒有球瓶的地方一樣。」
這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不知道這次投擲擊中了多少球瓶,又怎麼能夠根據結果調整扔球的姿勢和方式,以提高全中目標的可能性呢?
刻意練習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能根據練習的結果進行反饋,看不到問題所在,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儘管你覺得自己在某些領域已經做得很好,但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你可能還存在很多問題。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最好是徵詢專家的建議,說不定他們一眼就能看出問題的癥結。畢竟單靠你自己的判斷,有時候並沒有那麼準確。
有一點需要注意,刻意練習需要你高度集中精力,正因如此,它工作量非常大,非常耗費心神,以至於很少有人能堅持下去。
經過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每次可以維持在60-90分鐘,所以很多電視劇和電影的時長都以此來安排。基於此,你每次進行刻意練習時,最好也多持在60-90分鐘。
當你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後,自然能熟能生巧,將學習區的部分變成舒適區。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刻意練習的基本原理,接下來就要懂得如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第一步: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
這一步的關鍵之處,不在於「什麼事",而在於「明確知道"。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些事要麼出於好奇,要麼出於興趣,這只能讓我們獲得短暫的快樂。而刻意練習則需要你全情投入,傾儘自己的心思,否則是很難取得什麼成就的。
明確知道自己需要提高什麼技能,這是刻意練習的第一步。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如果你連自己想要做什麼都不知道,那又怎麼能準備好與此相關的一切呢?
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就要明確知道,自己欠缺哪方面的口才能力,到底是演講能力、辯論能力、反應能力還是幽默能力、談判能力、出口成章的能力呢?
也就是說,在你開始刻意練習之前,你一定要「明確知道」,你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需要對技能繼續提升。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可以請教相關領域中經驗豐富的人,或者參加相關領域的培訓班。
在網絡如此普遍的時代,查詢各類技能資料,或者尋找相關領域的專家並不是什麼難事。
只要你做個有心人,把自己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行動步驟,不懂就問,問了就學,自然可以提升個人能力。
第二步:學習方式的選擇。
一個人要想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方式。
但如何練習,通常分為兩種:
1,在私底下自己直接練習;
2,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實踐練習;
直接練習,就是在教練或教程的指導下進行練習。你想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可以找一些演講家的教程,認真學習演講家如何表達,如何發聲,如何運用肢體語言等,以此讓自己學有所獲。
在生活中或者工作實踐中練習,就是根據實際需要及時進行鍛鍊。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新聞記者,但寫作能力遠遠達不到相關的要求,這是你就需要根據新聞的時效性,隨時提筆練習。如果錯過了新聞的時效性,你才能夠把新聞稿寫出來,也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如果你連基本的寫作能力都不過關,那麼直接動筆找感覺去練習,比起你單純地看書,會提高得更快。
所以,當你想要提高自己某個技能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
第三步: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沒有反饋,就無法取得進步。
為什麼行業精英一眼就能夠看出問題所在?因為他們對於本行業有著深厚的認知。
比如你初學象棋,勉強能夠戰勝三段以下的對手。但三段以上的對手,總是能夠預知你每一步棋的落子。你之所以落敗,是因為你沒能比對方多想一步。
這就是反饋。接下來你就要通過刻意練習,提高你「多想一步」的技能,獲得更好的水平。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需要以結果為導向。你可以用錯誤中獲得反饋,也可以從失敗中獲得反饋。甚至,這一次成功了,你還能夠在成功的實踐中,改良操作方式,讓自己刻意練習得更好。
只要你能夠加深你對某項能力的認知,多多學習相關的知識,你才能輕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藉助反饋機制和刻意練習,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的某些能力,你與高手的層次就會越來越接近。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宗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