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共762處,其中菏澤有5處入選,包括古遺址2處,分別是新石器時代至商時期的定陶區十里舖北堌堆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曹縣梁堌堆遺址,古墓葬1處,巨野金山漢墓群,古建築2處,分別是成武唐朝時期的臥化塔和鄆城五代時期的唐塔,也叫觀音寺塔。再加上原來已經公布的菏澤開發區安邱堌堆、定陶王墓地(王陵)、巨野永豐塔、巨野文廟大成殿、巨野昌邑國故城遺址和單縣百獅坊、百獸坊6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菏澤的「國保」已經達到11處。
在這次公布的5處「國保」中,曹縣、鄆城和成武都各有一處,這也讓有著千年歷史的曹縣、鄆城和成武擺脫了沒有「國保」的尷尬處境。
曹縣梁堌堆遺址位於曹縣侯集回族鎮的梁堌堆村,是一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聚落址,包含龍山、岳石、商周、兩漢以及唐宋以後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梁堌堆遺址就是史籍中記載的楚丘遺址和景山遺址。景山,又名楚丘、桑台、邳(丕)山,是楚人早期的居住地。成湯伐夏建立商朝後定都亳,楚人南遷,但仍把楚丘當作宗廟之地。
曹縣梁堌堆遺址
景山,在商朝時是象徵興盛的著名大山,《國語·周語》有「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的記載,商朝的都城亳因有景山而名景亳,在商湯滅夏前曾在景山會盟諸侯,作《湯誓》,曆數夏桀之罪,史稱「景亳之盟」。商湯在此稱「吾甚武」,景山東北側稱武城,即源於此。景山因為處於桑林之中,在帝舜時期又被叫做桑台,夏禹和塗山氏女就是在此成婚的,《楚辭·天問》中就有「焉得彼塗山女,通之於台桑」的記載。秦朝末年,楚國名將項羽在前往營救趙國的途中還曾到過景山一帶,也算是對於他們先祖的憑弔和懷念,在距離景山不到五公里的西北有一處青山堌堆遺址,見證了項羽的發跡,同時也見證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曹縣梁堌堆遺址
在先秦時期的《詩經·商頌·殷武》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斷是遷,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閒,寢成孔安。意思是登上景山,看到那些粗壯挺直的松柏,把它們砍伐搬運下來,建成宗廟,用於祭祀先祖。可見歷史上的景山山上一直都是松柏蒼翠、鬱鬱蔥蔥的美景。到了明清時期,景山之上仍然樹木繁茂,「景山夕翠」也成為曹縣的古八景之一。
鄆城的唐塔也叫荒塔、觀音寺塔、幞頭塔,始建於五代時期的唐長興二年(公元932年),故人們叫做唐塔。根據《鄆城縣誌》記載, 觀音寺塔因坐落在觀音寺內而得名,塔高七級,建於五代時期的後唐,故稱唐塔。由於戰火和地震等原因塔頂倒塌,荒廢很久,所以當地人把它稱為荒塔。到了清朝末年,塔頂由於殘破呈官帽的形狀,所以也有人叫它幞頭塔,因為看起來就像宋朝時期的幞頭官帽一樣。荒塔也好,幞頭塔也好,都是當地群眾對這座古塔的一種稱呼,它的學名還是應該叫做觀音寺塔。
鄆城觀音寺塔簡介
唐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磚塔,地面之上現存五級,由精美的磚雕斗拱組成塔檐,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券頂乾坤門,其餘四面為磚雕假窗。塔心室和佛龕頂部,由層層磚斗拱環砌成拱頂,斗拱製作精良,塔內迴廊頂部也由磚斗拱精砌而成。塔下層周長42米,上層周長40米,通高32米。在唐塔的塔頂經常有許多燕子飛來飛去,所以就形成了荒塔雲燕的美景,荒塔雲燕也曾是鄆城的古八景之一。
鄆城唐塔,又名觀音寺塔
成武的臥化塔位於成武縣大田集鎮田塔村東40米處,當地人都叫做田塔。臥化塔始建於唐朝初期,是菏澤現存的地面建築之中最古老的一座。塔為樓閣式,全石結構,平面呈方形,由塔剎、塔身、基座三部分組成,原有七層,塔頂兩層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被人為毀掉。地面以上現存五層,高5.4米,寬2.5米,這裡曾有有規模宏大的廟宇興善寺,在二十世紀初毀於戰火。
成武臥化塔
定陶區十里舖堌堆遺址位於定陶新城區的北部、臨商公路的西邊、仿山街道辦事處的南面,是一處包含新石器時代至漢唐文化遺存的堌堆遺址。十里舖堌堆遺址因為位於仿山街道辦十里舖村西北而得名,它由北部的堌堆遺存及西南、東南部的兩塊高崗墓地構成,平面呈「品」字形分布,南北長約350、東西寬約300米,總面積9萬多平方米。2014年和2015年度考古發掘揭露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發現豐富的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遺蹟。遺址共出土文物約200餘件,其中很多器物都是魯西南地區首次發現。
定陶十里舖遺址
在遺址中發現了一段夯土牆,考古專家判定,這段夯土牆是一座未知的古城城牆,這座古城牆築造於距今約三千八九百年前,一直使用到距今二千二三百年,圍護面積近3萬平方米。十里舖遺址的大規模發掘對於研究夷、夏文化的交流及探討魯西南地區在中華古代文明進程中的地位、作用具有重大價值,對菏澤區域歷史地位的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的的增強及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定陶十里舖遺址
2006年3月,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其中定陶十里舖遺址成功入圍,這也是當年山東省唯一一個入選項目。
作為菏澤的文物大縣,巨野的金山漢墓群再次入選「國保」,至此,巨野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增加到4處,占菏澤「國保」數量的三分之一還多。金山漢墓群位於巨野縣獨山鎮金山店子村北1公里,也叫金山崖墓,俗稱金山大洞。經考證,金山漢墓群是西漢昌邑王劉賀的廢冢。墓向正南,由墓道、側室、耳室及主室組成,總長約90米,東西寬70米,面積約6300平方米,由M1、M2兩座崖墓構成。在M1墓道兩側的崖壁留有歷代文人學者刻石45幀。金山漢墓群是人工劈山、鑿洞而成,工程浩大,鑿制工整,是西漢時期「國王」墓葬的標建,符合諸侯王夫妻異穴合葬的埋葬葬制,填補了魯西南地區兩漢時期諸侯王陵寢考古空白,為研究西漢時期昌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王侯級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巨野金山漢墓群
金山漢墓群純系人工開鑿,工程浩大,鑿制工整,令人驚嘆,自古就有鬼斧神工之譽。歷代文人墨客嘗遊歷於此,寫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壯麗詩篇,在漢墓明道兩側留有歷代文人學者詩篇刻石45幀,大洞正門上方的「敕賜大明禪院」落款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秦洞雲霞」 、「金山春曉」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