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雷震芥頭片、炒王瓜丁等這些北京家常菜,還有多少人記得?

2020-04-23   滿族文化網

在如今的北京城,

大大小小的餐館多到數不清,

像什麼川魯粵淮揚,閩浙湘本幫…

您想吃什麼越南菜、印度菜,咱也是說走就走!


(不過,疫情當前,咱最好還是在家吃!)


各式各樣的京菜館,

也像雨後春筍般開了一家又一家。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

甭管是什麼菜系,什麼菜,

都敢自稱「老北京家常菜」...



其實在一些老輩兒眼裡,

沒有一家館子是純粹製作、出售北京菜的,

那些屬於北京人家的家常菜,

更是在這些餐館裡瞅不見的,

像「燜雷震芥頭片」之類,

如今還在做的北京人,也是少之又少。



燜雷震芥頭片


燜雷震芥頭片是京城很有名的家常菜

不僅口味奇鮮,既下酒又下飯,

但一般飯莊的廚師多不會做此菜,

您要想吃還得回家找咱媽~



雷震芥菜是芥菜帶葉下缸,

7天後取出,陰八成干,

糅以五香料放入壇中,不許透氣。

第二年雷鳴後出壇,切片,加豬肉燜食,

就是這麼一道看似普通的菜,

在當時的家常菜中可算是高等菜了。



炒王瓜丁


北京人的夏天不只芝麻醬麵,

炒王瓜丁,也是夏日絕配。

將鮮王瓜、水芥切丁,加豆嘴兒,

換成鮮豌豆或是鮮毛豆都行,

素炒,不加醬。肉炒,加醬。

出鍋,來一口,頓時覺得暑氣全消。


看著像黃瓜,其實是王瓜,人家這俏的是蝦仁


炒三香菜


小時候最常吃的一道菜,

它是北京深秋時節餐桌上的美味。

把胡蘿蔔、芹菜、白菜切成條,

用羊肉醬炒。

也可以不炒,加些醋,伴著吃。



炒胡蘿蔔醬


一家一做法,

小編知道的做法是,

將胡蘿蔔切丁,加羊肉丁、豆腐用醬翻炒,

好像也有人家愛往裡放些土豆丁、香乾丁,

就不知道這做法還正宗不正宗了。



炒麻豆腐


麻豆腐是咱北京的特色,

在過去,兩個大子兒就可以買一大碗。

拿回家,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當飯菜吃,

再端上桌時,它已經搖身一變,

這時候該管人家叫「炒麻豆腐」了。



這道菜,在過去的羊肉館也能吃到,

但多數人覺得家裡做的更好吃。



大豆芽炒大腌白菜


白菜是北京人家的一寶,想怎麼吃都行。

但咱說的「大豆芽炒大腌白菜」

是把白菜成方塊,用鹽微腌,

加上大豆芽、豬肉片翻炒,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下飯神器」。



大蘿蔔絲湯


這道菜,

可不是用白水煮點蘿蔔絲兒就齊活了…

做起來還些微有些難度,

先把胡蘿蔔、大蘿蔔擦成絲,

再把胡蘿蔔絲入鍋煎,煎出紅油為止,

然後用羊肉絲煸鍋,再放入這兩種蘿蔔絲,

加水,但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

最後再撥入面魚,撒以蔥絲、香菜、

椒麵、生醋,味美絕倫。



炒雪裡蕻


小編剛提的那幾道,

現在已經少見了。

但這炒雪裡蕻,咱太熟悉了,

我就不和您擺弄做法了,

北京人一年到頭,飯桌上都少不了它。

就飯、就粥,少了它還真有點吃不下飯。



熬白菜


現在咱吃熬白菜,

多是放點豆腐,或是拿肉湯咕嘟一下

就齊活了。

可是您知道麼,

在過去的北京,哪怕一道簡單的熬白菜,

都有好幾種做法。



昔日,

北京人熬白菜有兩種做法:

一是用羊肉熬,加醬。

二是豬肉熬,不加醬。

看著做法差不多,吃起來味道卻相差不少。



北京人熬白菜,

也愛加爐肉、海米、豬肉丸子,

將白菜熬成爛泥,湯肥似加乳汁,

大冬天的吃上一碗,可真是大快朵頤。

只不過現在爐肉可尋之處太少了,

爐肉丸子,那可就更別提了。



「爐肉丸子熬白菜」

蔥姜熗鍋,放水、

隨後放入放切好的白菜,

最後再將事先準備好的爐肉丸子。

待白氣騰滾,爐肉的香氣四溢,

熬熟的白菜湯鮮香味美,

不喝個三兩碗,都不肯撂碗~



熬白菜還有一講究,就是用「把鈷子」,

聽說用它熬出來的白菜,

味道不比山珍海味差絲毫。



要說上面提到的這些吃食,

如今,有一大半在飯桌上都少見了,

瓷,上面這些菜您都會做麼?

等趕明兒能串門了,

我帶著酒去您家蹭飯啊~



本文資料參考:《口福老北京》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老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