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這個三不管村子,她為何如此依戀?

2019-10-18     老家許昌


許昌這個三不管村子,她為何如此依戀?‖老家許昌

文‖俎姜華

妻子是長葛大周人,因為是朋友牽線搭的橋,對空間距離不太敏感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會對以後的生活產生影響。

妻子居住的小村在河南省地圖上能夠找到,一般在河南省地圖上顯示最小的地方是鎮,而一個小村子能在地圖上顯示出來足見它位置的重要,村子位於長葛、尉氏與新鄭之間,是一個典型的三不管村子。

隨著這幾年青壯人口的外出,農村空心化程度日益加重。在不大的村子裡,留守婦女、古稀老人、留守兒童構成了村子的主體,被人們戲稱為385061部隊。唯一可以讓人欣慰的是附近幾個村子從事電商的年輕人慢慢多了起來,讓本已孤寂的鄉村又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


妻弟娶了個禹州的媳婦,在禹州購置了房子,這樣他順水推舟地成了禹州人,回家的次數也是越來越稀疏。家鄉的土地就變成了眼中的雞肋,種吧沒時間管理,不種吧又怕別人笑話,就這樣整個土地的耕播澆管收就全壓在了岳母一個人身上。

前幾年岳父在世的時候,兩位老人還能互相照應,種些麥子、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在沒有購買汽車時,我們在農忙季節都要輾轉換乘兩三次公交,回家幫助老人收秋,秋天天氣多變,一場連綿的秋雨會讓剛剛收穫來不及晾曬的農作物生芽發霉,農民們欲哭無淚,所以收秋是一場與老天爭分奪秒的比賽,輸贏就在一場不期而遇的秋雨之間。

我曾開著摩托車或電動車在並不平整的農村公路上奔馳,也曾在暮色四合的夜晚匆匆往家趕,暮秋時節,天黑得晚,又想趕在夜晚來臨之前多干點活,臨到回家就只好趕夜路了,星光下的田野顯得格外靜謐,偶爾一掠而過的汽車燈光就好像把漆黑的夜撕開了一個口子,迅疾又縫上了。

我有一次騎著賽車去收秋,一開始是疾駛而行,後來越蹬越慢,到後來力氣幾乎殆盡,終於可以看到村莊了,兩條不經常鍛鍊的雙腿已經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一般收秋就是三五天,但三五天足以把人累垮,三五畝的花生地忙起來令人崩潰。現在有了收花生的機器,可以把花生挖掘出來,人們只負責把花生收攏起來就行了,而在幾年前,就靠著一雙手,拔出花生秧,再把花生一顆顆從秧上摘下來,幾畝地下來,手上的細皮嫩肉就成了老繭水泡,一幅慘不忍睹的模樣。

每年的國慶節國人大都是去旅遊,可我的國慶節卻變成了秋收節。妻子對此也頗有微詞,幾次三番地勸說岳母不要再種地了,一來她年事已高,還缺少幫手,兒女工作都忙;二來種地不合算,別人曾經算過細帳,算來算去種了一年地最後賺了一元錢,還不包括風裡來雨里去的辛苦。

可岳母覺得她的根在土地上,看著地里長出的莊稼,心裡就特別舒服,聞著新翻的泥土氣息,就覺得格外愜意。

妻弟將地里套種上了果樹,以為這樣就可以斷絕老人種地的念頭。豈料一開始樹木只是孤零零的樹幹,樹木間空餘的土地閒置著實在可惜,對於一輩子耕作在田間的岳母來說,有地不種是罪過,那是上蒼賜予農家最好的禮物。就又見縫插針地在果樹的間隙里種上了麥子、花生、開始了周而復始的新一輪耕種。

更滑稽的是,原本為了讓老人斷了種地念頭的果樹還被她在秋季燒荒的過程中燒死了幾十棵。

岳母種莊稼是為了能從土地中獲得生活的樂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旦脫離了土地,她會像一株風乾的植物,迅速枯萎。我曾經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發現路邊一塊無人占用的土地,就欣喜若狂、如獲至寶的情景。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可以失去金錢,可以失去家園,但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土地。

春節時,岳母會到禹州的兒子那裡住上一段,其實也不過就是臘月二十三到來年的正月十五,年一過完,就說要回去,她捨不得那片生她養她的那塊土地,舍不了院子裡的微型菜園,舍不了冬雪下的小麥,舍不了那個小小的村落……

【作者簡介】俎姜華,河南許昌人,許昌市詩詞學會會員,許昌市示範區尚集鎮一中教師,作品散見於報刊網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q2D3W0BMH2_cNUgYm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