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穿越到了元末明初,下面四位英雄你最想跟誰做兄弟?
1、小明王
韓林兒雖然為大宋帝君,但是卻一直以小明王稱之。這是因為,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當初在發動起義的時候,聲稱天下將大亂,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並自稱自己是宋朝皇室後裔,鼓動百姓反元。
韓林兒號稱宋徽宗九世孫,故國號稱宋,以迎合漢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表示「復宋」之實現;所謂「小明王」者,是為迎合「明王出世」之預言,以示黑暗已經過去,光明來到。
如果說《明史》還只是表示對韓林兒身亡的疑惑,那麼《明史?廖永忠傳》就已經明確地表明,韓林兒就是被廖永忠覆舟而亡,廖永忠事後還被朱元璋問罪。《蒙兀兒史記》則更是明言,韓林兒就是被朱元璋殺死的。
廖永忠作為一位部下,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授意,又如何敢擅自處死韓林兒呢?畢竟儘管韓林兒無勢,但是身份還是擺在那裡的。
而朱元璋也確實有殺害韓林兒的理由,那個時候朱元璋已經勢大,但是卻一直有一個大宋政權在上面壓著。只要韓林兒不死,大宋則不亡。大宋不亡,那麼朱元璋受於世俗所限,就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權。所以為了更進一步,朱元璋將韓林兒殺害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2、朱元璋
提到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視劇、評書小說以及太祖像明代歷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歷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學者吳晗為其作傳,甚至毛澤東也曾親自對這部傳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種情況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是不多見的。那麼,是什麼引起了人們對朱元璋的興趣?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身上,豪 氣和匪氣並存,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但不論如何,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存
在,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個性、傳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以及獨樹一幟的治國馭人之術,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3、張士誠
張士誠原先還能與朱元璋一部分庭抗禮,最後為什麼會被朱元璋打敗,丟掉了自己的勢力和性命呢?
張士誠起先勢力不大的時候,還想著開拓領地。等到後來占據吳地之後,久開始貪圖享樂。吳地多年沒有戰事,經濟不受影響,人口數量巨大,經濟發達,生活自然比其他地方更為繁華。張士誠占據這一帶之後,就被富貴迷花了眼,此後奢侈享樂,不務政事。不僅是他,還有他手下的一幹將領,而言隨之沉迷。他們在府中飲酒作樂,大肆納妾,生活奢侈。每當有戰事的時候,又拖拖拉拉,不願受軍隊寒苦。等到了軍中也是不務軍事,只想著戲耍享樂。
而朱元璋本人志向高大,手下將領都是虎狼之輩,長期參加戰爭,養成了鐵血之氣。早先張士誠與朱元璋軍隊對上就吃了敗仗,更別說後來耽於享樂之後,更是沒有戰勝的希望。
張士誠本性軟弱,行事畏手畏腳,沒有大局觀。當朱元璋的有騰龍之勢的時候,另一方義軍首領陳友諒就曾經寫信建議張士誠與其結盟,共同應對朱元璋。張士誠表面答應了,但等到實際開戰的時候卻根本不管陳友諒,端著小板凳在一旁觀望。
張士誠這一做法是十分愚蠢的,本就打不贏朱元璋,不與人結盟,反而抱著僥倖的希望。朱元璋表明了是有統一天下的心得,這個時候他不與陳友諒互幫互助,等到朱元璋滅了陳友諒後騰出手來,就是他的滅亡之時了。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在消滅陳友諒一部,吞併陳友諒勢力之後,朱元璋利落的對張士誠發起進攻,最終將張士誠一部滅亡。
4、陳友諒
從眾多史料的記載來看,陳友諒雄心不小,膽量極大,而且也不乏以權術駕馭部下的能力。因此,很短時間裡,便迅速整合出一個在割據群雄中土地面積最大、人口與兵力最多的「大漢」國,一時間相當咄咄逼人。
從投身造反開始,到自立為「大漢」皇帝,他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這種順風順水,可能造成了他極好的自我感覺,以為自己真的是天之驕子,天命所歸。於是驕橫自負,甚至在處理事關重大的軍國大事時,都顯得相當粗疏草率。
顯然,此人綜合素質中的重大缺陷,是導致其毀滅的致命傷。他似乎從來沒有過謀定後動、事緩則圓的深謀遠慮,做起事來,常常是跟著感覺走,事到臨頭先乾了再說。很有點拿破崙「先投入行動,然後再見分曉」的氣概。可惜,他不是拿破崙,他沒有拿破崙的政治、軍事天才,好運氣也不會永遠籠罩在他的頭上。事實上,以我們今天特別常見的事例回望歷史,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或者反過來說,以這些歷史反觀今日,許多用常情常理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便豁然開朗洞若觀火。
鄱陽湖大戰之前,陳友諒曾經兩次率優勢兵力叫板朱元璋,結果,全部由於他的寡謀躁動、大而無當而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