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繞魯迅公園:花徑小道曾留下先生思考的足跡

2019-11-18   政協往事

儘管魯迅公園這個名字在1988年就已經正式變更了,但附近的居戶還是習慣叫它虹口公園,不用猜,準是資深的老虹口人,改口也難。對很多老虹口人來說,家門口的魯迅公園太熟悉不過了,從小到大,公園裡的每一條林蔭道都丈量過,每一個角落都轉悠過,每一處風景都可以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我們生命中許多記憶,都散落在了這裡。

魯迅公園,原稱虹口公園。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北四川路底購得農田237.288畝,在此圈地籌建萬國商團打靶場,由英國園藝設計師,根據英國格拉斯哥體育公園模式,建成「虹口娛樂場」。1905年,改建為虹口體育遊戲場和打靶場。1922年,改名為「虹口公園」。
很多遊客可能還不知曉,虹口公園原是一個以體育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公園,在1935年江灣體育場建成以前,是上海最主要的體育活動場所。在公園局部開放時就設有網球場,以後又陸續增加了曲棍球、草地滾木球、高爾夫球、板球、足球、壘球等球場。1914年,共有3.29萬人次來園參加各類運動。公園甚至還舉辦過國際性比賽,比如美國與日本的職業棒球賽都曾在此舉行。資深遊客言之鑿鑿說,虹口公園是中國第一個體育公園,在這裡,曾經舉辦過兩次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看來並不是空穴來風。
早期的虹口公園是一個按歐式風格布局的自然風景園,1923年,公園在音樂台附近落成,園內種植各種花草和溫室盆栽花卉,園兩邊的花壇上,有各色大理花、矮牽牛花、金魚草和菊花。1933年,在公園北端建亭狀紫藤棚,南部築大假山,溪上建兩座平橋,湖邊砌了駁岸,在大門內築圓形大花壇。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園內景觀再沒有重大的變化。
家居咫尺之遙的山陰路的魯迅先生,自打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在上海這條幽靜的小馬路整整生活了9年。寫作之餘,先生喜歡獨自一人在公園裡散步,園裡的花徑小道,曾留下他思考的足跡。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當時人們就曾設想將虹口公園改為魯迅公園,但因為種種原因而沒能如願。
新中國成立後,將公園和體育場分開,命名為虹口公園和虹口體育場。
195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時,魯迅墓從萬國公墓遷到虹口公園內。墓地占地1600平方米,用2000多塊細密堅實的蘇州金山花崗石建成,正面是一座高5.28米、寬10米的花崗石墓碑,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的鎦金手書「魯迅先生之墓」。同年,位於山陰路的魯迅紀念館也遷置於此,內有館藏文物78000餘件,魯迅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的手稿,譯作《毀滅》原稿以及殘存有魯迅的眉毛和鬍鬚的遺容石膏面模,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作為滬上最負盛名的文化歷史公園,給筆者和成千上萬來園的遊客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蟬鳴聲聲的炎夏,遊玩累了,就著公園東端沙濾水飲水器流出的甜津津的清水美美地喝上一口,味道真是好極了;秋光里,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小船悠悠,盪開一層層綠波,金風傳來我們純真動情的歌聲;不會忘記,夏風吹拂的夜晚,公園裡還不定期在南門的大草坪播映露天電影,吸引了結伴而來觀賞的電影迷,暖心的是放映的影片統統是免費的!
2013年8月28日,園方在公園大門張貼告示宣布為期一年的閉園改造,我還清晰地記得那些對虹口公園一往情深的遊客在南大門和北大門聚集時的嘆息和惆悵,真箇是情深意切啊!
一年後,當虹口公園揭開美麗面紗,她的一個驚艷的亮相,吸引了蜂擁而入急切切的腳步。公園的電子顯示屏上,人流的數字幾何式爆棚:1萬、2萬、3萬、4萬、5萬……第一天開園創歷史紀錄10萬!讓你不得不信服,這座擁有118年歷史的公園在遊客心中「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