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豆瓣評分存在爭議,部分打分者要提高素質了

2019-09-05     洞察影視

DC的獨立電影《小丑》的評分出來後,馬上引發了一番熱議!

它的首波口碑非常高,在豆瓣上是9.7分,在國外的評分網站IMDB上甚至出現過9.9分。

截止9月5日,《小丑》在豆瓣上的評分仍然有9.3分,在國外的IMDB上評分為9.6分。

但它的評分是存在爭議的

因為它的首波口碑,主要來源於威尼斯電影節的首映。

在首映當天,《小丑》在豆瓣上的評分人數接近1000人,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威尼斯觀看首映的中國人,不可能達到這個數量,而且都用豆瓣。

大部分人沒看過這部電影,因此我們不能說它是虛高了,還是低了。

我們只能說它的評分目前是存在爭議的!

通過這個現象,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電影的評分!

而部分打分者,要理性點,要提高打分素質了

對一部電影來說,它的電影評分越來越重要了

電影評分慢慢決定著一部電影的「生死存亡」

由於科技的發展,信息越來越對稱,

所以電影的評分,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越來越重要了!

10年前,根本就沒有手機APP的概念,因為智能機還沒有在大陸普及開來。

那時候,觀眾買電影票,都是主要是到電影院現場用現金買的。

因此10年前,在觀眾觀影前,對一部電影的口碑,是不太清楚的,不知道太多電影的相關信息。

觀眾觀影后,覺得電影是好是壞,也很難大範圍分享,

因為10年前,微博才剛剛出來,微信和頭條還沒出現,更別談電影購票軟體上的評分系統了。

那時候,對於一部電影的好與壞,觀眾更多是向身邊的人傳播,傳播力有限,信息很不對稱。

因此,那時候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電影的營銷才是關鍵,而不是電影評分

現在的情況就就完全不同了。

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非常對稱,只要你打開手機,關於某部電影的相關信息,可能都會自動推送到你的眼前。

而相關信息中,除了電影的題材,演員陣容外,觀眾最關心的是電影的評分!

因為觀眾越來越在乎評分了,評分會影響觀眾選不選擇去電影看!

10年後的今天

在大陸市場,高票房的電影也幾乎是與電影的評分掛鉤的。

這幾年許多高票房的爆款電影,

在各大評分網站中,它們至少在一個網站中得高評分!

今年暑假的《哪吒》,

它在「貓眼」,「淘票票」的評分超過9.5分,在豆瓣上高達8.6分,是目前的"年度口碑之王",是一部無法「黑」的電影。

它評分逆天,同時也是目前大陸的年度票房冠軍!

而同期上映的《上海堡壘》,在「貓眼」的評分僅有5.8分,在豆瓣上的評分低至3分。

它的電影評分如此差,它的票房也「無力回天」,製作成本3億,最終票房才1.21億!

就算是好萊塢的電影,如果評分低,在大陸市場也慢慢和國產電影「同等待遇」了

比如今年的《黑衣人:全球追緝》,「貓眼」的評分達不到8分,只有7.8分,票房就僅僅只有3億人民幣!

目前電影的評分,與電影票房相關性越來越強了。

因此,電影評分如果是客觀的,就能夠助力好電影,打壓爛片!

對於觀眾來說,電影評分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有些觀眾總是說:「我從來不相信評分,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覺,別人的話我不在意!」

但問題是,

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越來越大了,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也越來越多了,

觀眾的時間和金錢都有限, 不可能每一部電影都看,

如果看了爛片,就同時浪費時間和金錢了,

如何挑選電影是個難題

而評分就有助於我們解決這個難題,因為它能給我們參考

評分是觀眾打分的,如果多人看,而且評分還很高,那麼我們可以基本判定這部電影至少不算太爛,可以選擇一下。

相反,如果看到一部電影,多人評分,而且評分很低,我們就可以選擇不看它,因為它是爛片的機會很大。

評分也有助於觀眾,在沒有看電影的情況下去了解一部電影的內容。

觀眾的具體評分,一般是帶著短評的,

通過去了解短評,就會有助於我們去了解電影的賣點和槽點。

比如在短評中,出現較多關於「視覺震撼」的評價,就證明了電影的特效不錯,對於「特效黨」,值得一看。

像今天的《上海堡壘》,就多虧了電影的評分體系,讓觀眾成功「避坑」。

電影評分如果是相對客觀的,就能造福觀眾,有助於觀眾「避坑」。

部分打分者,應該要提高素質了

電影的評分,無論是對電影本身,還是對觀眾都很重要!

因此,我們應該要慎重打分,部分打分者也要提高素質,避免惡性打分,以促進評分的客觀性。

/1/

千萬別搞「平衡」,搞「對沖」,這是低素質的表現

像這次《小丑》的電影豆瓣評分,有部分打分者就是懷疑評分的合理性,直接就打「一星」來發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惡意低分」;

他們的出發點,就是覺得「評分假」,想打低分「平衡」一下!

「惡意低分」對電影評分的影響是最大的!

因為一個「惡意低分」,可能要10個「滿分」才能「補」回來!

比如9個人打了滿分,可能一兩個惡意低分,就能把一部電影的評分拉下9分了,

而且還會「帶節奏」,引來其他惡意打低分者。

而有另一部分的觀眾,看到大量的惡意「一星」後,覺得氣憤,也在沒看過電影的情況下,打5星評分來「對沖」一下。

其實這兩者都是低素質的表現,因為它們都是很影響電影評分的客觀性。

為了電影評分的客觀性,作為打分者,應該提高一下素質,不搞「對沖」了。

對於玩「平衡」,玩「對沖」的打分者,其實我們直接舉報就行了

不要因為別人是一個「平衡者」,自己也變成一個「平衡者」。

/2/

電影一定要看過才打分,這是打分者的基本素質

不管觀眾是喜歡,還是厭惡某部電影,必須要看過電影才打分,這是打分者的基本素質!

千萬別搞「先打個分,看了再改」這種操作,這種操作也是不利於評分的客觀性的。

為了讓評分機制能夠良好發展,

各位打分者一定要看過電影才打分,這樣評分才會更加客觀。

才更有利於助力好電影,打壓「爛片」。

/3/

打分也應該忠於電影內容,而不是外在因素

如果你仔細研究觀眾的具體評分後,你會發現:

觀眾有時候,打分是不忠於電影的內容的,而是出於其他外在因素。

有些是出於叛逆心理,「別人都打那麼高分,我偏要打低分!」

有些是對其他因素的發泄,「比如,電影院沒空調,差評!」

總之,部分觀眾會因為其他千奇百怪的原因打分,這也是影響評分的客觀性的。

總的來說,《小丑》的評分是存在爭議!

但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現在還很難說,因為還沒有正式大規模上映。

只要《小丑》評分沒有過多的「對沖」,「帶節奏」,

當它大規模上映的時候,

如果大部分觀眾覺得它很差,它首映和點映的評分是無法「拯救」它的。

今年的《權游8》就是一個例子,因為「一集比一集差」,開局9.8分也降到現在的6.1分!

如果它真的很優秀,就算請「黑軍」,也無法「黑」它,因為質量高,就會有大批「自來水」穩著它。

《哪吒》就是一個例子。

通過《小丑》的評分現象

部分打分者,也應該要理性,要提高素質了,不要玩「對沖"了,合理打分

因為「爛片」為什麼會「活下來」?好電影為什麼被打壓?

可能從我們「惡意」打分開始!

洞察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60MNm0BJleJMoPM4_Pa.html